梦中之事,本不应该记在“实录”中。《太祖实录》破例记载此事,大概是因为信奉相面术的朱棣,要借此渲染父亲“雄奇异于常人”的外貌,也告诉世间众人,朱元璋虽出身草根,建立大明却是“天意所归”。
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为纪念父亲,建孝陵神功圣德碑,朱元璋的长相又变了:“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碑文所描绘的朱元璋,生着长而茂密的龙须,脖子上的奇骨,隐然上行,直到头顶。这是朱棣第二次为父亲搞“形象建设”。他包装出的这副异相,正是一张威严的“龙颜”。
到此为止,朱元璋的御容,已经显出奇异特征,但还不算太偏:两颊没有黑麻子,“龙骨”也只是微微隆起。而到了明中期,民间开始在“龙颜”基础上“添油加醋”,开启了一系列自由创作。
编于景泰二年(1451年)的《古今识鉴》,讲了一段太祖轶事。曾有个道士给他看相,说他:“龙瞳凤目,天地相朝。”这个描述很经典,与朱元璋传世的丑像十分接近——“天地相朝”,说的正是“天庭”额头与“地阁”下巴突崛相对,构成了两头弯的“鞋拔子”。
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朱元璋画像,“鞋拔子脸”上忽然又生出了麻子,还出现了12颗、24颗、48颗、72颗等多个版本。书法家张萱的父亲在云南作知县时,曾于黔国公府“摹高皇(朱元璋)御容”。他看到的那张画像,“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
不过,民间的自由创作并非丑化朱元璋。恰恰相反,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里,长相决定命运,贵人必有异相。民间对“帝王相”的评价不以美丑为标准,而是看他长得奇不奇,于是在朱元璋的画像上,特意添加了“天地相朝”“满脸落花”。
到了明中期之后,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北虏南倭,交相来袭。百姓过得苦不堪言,愈加怀念“扫孽胡而握汉统”的太祖皇帝,民间流传的画像就更加奇特了——麻子更多,脸更长。在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朱元璋形象的演变越来越夸张。
“天地相朝”“满脸落花”的朱元璋异形像。
所以,明朝200余年间,当朱元璋正形像被皇子皇孙奉于太庙,供天潢贵胄们顶礼膜拜之时,在民间乡里,父老乡亲们却一直认为那张长满大麻子的长脸,才是真正的朱元璋。在百姓看来,这张掺杂着逆袭故事、离奇传说的丑脸十分亲切;倒是那张毫无表情的圆脸,俨然一副统治民众的官僚面孔,很不得人心。
正如《相术、符号与传播 ——对“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一文中写道:“朱元璋丑像的塑造,基础就是民间对恢弘开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朝野之间的充分互动
按道理说,民间流传的朱元璋丑像,应该被大明朝廷“毁尸灭迹”。有意思的是,朝野之间却互动了起来,官方逐渐认可了一脸麻子的朱元璋画像。由于相术之学风靡,朱氏皇子皇孙对祖先的“雄奇”异像,不但没有感到愤怒,反而引以为傲。
《乾隆皇帝大閱图》,郎世宁作于1739年。
对此一个最好的例证,是宫廷旧藏中的朱元璋肖像图。古代宫廷有专门机构收藏历代帝后图像,相当于一个图像数据库。明时,这些图像藏于内库。清军入关后,接收了这批画作。乾隆十四年(1748年),朝廷将它们重新装裱,移藏于紫禁城南薰殿内。据嘉庆翰林院编修胡敬所撰的《南薰殿图像考》,当时紫禁城所藏历代帝王肖像画中,朱元璋画像数量最多,总计13幅。这13幅中,端庄的圆脸俊像仅两张,分别作于朱元璋盛年与老年时期;怪异的长脸丑相,却达11幅之多,每一幅都大同小异,“隆鼻如蒜,拱嘴如猪”。放眼中国肖像画史,现存帝王异形像也仅此一例。
关于帝王画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魏张彝编绘的《历帝图》,收帝王128位,上自伏羲,下至东晋恭帝。现存世最早的帝王肖像画,则是唐代宫廷画师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共描绘从两汉至隋代的13位帝王。不过在他们笔下,帝王形象大多流于模式化、概念化,几乎是清一色的不苟言笑、矜持肃穆,很少有喜怒溢于言表的生动神态,缺少鲜明的个性特征——帝王画自诞生起,就是专门用来给后代或大臣供奉、祭祀和瞻仰的,其社会功能远超艺术性,具有浓厚的教化色彩。而朱元璋异形像成为中国帝王肖像画史上的一抹异色。
清时,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来到中国,将油画技艺与西洋风貌一并带到清宫,一板一眼的帝王肖像图变得灵动活泼起来。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乾隆皇帝,就十分热衷于让画师为自己创作肖像图。除了充分展露皇帝尊严的标准画像,还有穿戎装、汉服、西洋服饰时的不同装扮,读书、弹琴、打猎、看风景时的举止神态,他都命“首席画师”郎世宁记录在册。
对于今日的观众来说,一幅幅帝王肖像画所展示的,有画匠的精湛技艺、皇室的肃穆威严,还有宫廷中的起居日常与生活情态。
然而,拂去历史及民间的各种神化、附会,朱元璋的真实样貌究竟如何,仍是画史上的一大谜团。有人认为,从遗传的角度来看,朱棣及其后的明代皇帝肖像画都是圆脸,所以那张正形图更靠近朱元璋真实面貌。而那张 “鞋拔子脸”,伴随着关于太祖皇帝的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小说戏曲,成就了朱元璋在民间复杂诡谲的帝王形象。
孰真孰伪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聪明的古代画匠,将朱元璋的贫贱与富贵两种状态,乞丐与皇帝两种身份,化为两张面容,留给后人。展厅里的两幅迥异画像,也让我们读懂了朱元璋一生的起落与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