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被发现,发现遗骨上面有个箭头,解密了几千年前的谜团

2020-09-06 08:13:36 作者: 大汶口遗址被

大汶口遗址被发现后,考古专家们于土层之内,找到了一块特殊的骨头,它虽然与其他骨骼无异,却“自带”了一枚青铜箭头。至于这一枚嵌于骨头内的箭头究竟代表何意?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因大汶口而得名。1959年6月,当地文物局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汶河南岸的磁窑镇堡头村西附近,发现大批文物,怀疑此地可能是一处古代遗址。考古专家团队赶到现场后,立即对该处进行了有效发掘,结果不出所料,一大批文化遗物相继出土,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大汶口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共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近133座,随葬品可达2100余件,根据年代判断,发现文物皆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据专家称,此次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繁多,包括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与此同时,一些各色陶器也相继展现在人们眼前,诠释了几千年前大汶口文化的辉煌与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土层的发掘过程中,6枚特殊的骨制箭头也被发现,这说明在当时的大汶口,居民狩猎处于最原始状使用骨制箭头的状态。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大汶口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十分落后,依靠劳动获得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生产资料已经不易,并不具备对后世艺术的启迪与影响作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之中,一件特殊文物的出现,显得相当“不合时宜”,它便是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并非蛋壳所制,而其之所以会被冠以“蛋壳”之名,完全是由于其本身胎体轻薄,仅为0.2毫米左右。更重要的是,该蛋壳黑陶文物所采用的工艺为镂空雕刻,而这种杰出的工艺,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复制。

此时一个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6400年到4500年前的古人,缘何会出现如此高端的“科技成果”?难道现代人真的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另一件同样出土于大汶口遗址的文物入手,该文物就是一截人类的骨骼。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古人类生存的文化聚居地,出现丧葬文化也属于常理之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当考古专家在查看出土人类骨骼时,却意外地发现,墓葬中一位成年男性的胫骨之上,赫然镶嵌着一枚金属箭头。箭头全身布满绿色锈迹,已经深深嵌入骨骼之内,显然,这应是死者生前所遭受的箭创。经过专家们的专业鉴定,发现骨骼上的箭头质地为青铜,并且其年代也与大汶口文化遗址高度符合。

如果按照文明的发展程度来看,在考古学界的理论中,青铜箭头不可能与大汶口文化共同出现,而带铜箭头的胫骨却真实出现在眼前,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此地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对青铜制品的加工流程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概念。必须补充一点的是,箭头与其他武器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消耗品,因而一旦射出之后,回收率非常低。大汶口民众在战争时期能够使用青铜箭头,足以说明青铜的产量之巨。

专家们研究箭头骨骼出土完毕之后,便开始讨论起关于它的处理方式。有专家当即提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箭头与骨骼进行完整分离,按照各自的种类分开进行展览。不过这一想法很快便被否决,因为在反对者看来,带箭骨骼所反映的情况非常少见,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颇为重大,一旦将二者分离,无异于买椟还珠,令其失去了本来的文物面貌,掩盖了其背后的真相与事实。最后,经过考古专家们的一致同意,带箭骨骼最终整体被陈列于博物馆之内,作为永久的珍藏品。

考古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文物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惊喜。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希望未来能够发现更多类似于带箭骨骼般珍贵的历史文物。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