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治国思想少了“忠”,而使得当朝皇帝开始担心其政权中的权臣会“有样学样”。从晋武帝正式建国开始,其用人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中最为重要的“忠”,成了司马氏皇权政治中的两难问题。
晋武帝
正是有这种相似的历史现象的不断循环,方才使得亡国这一重要的政治现象反复地在人们的心理中摩擦游荡,使得亡国成了这一时期社会心理的重要源动力和发动器,并激发了亡国思潮的兴盛。
其次,“立国不正”,是亡国思潮兴盛的又一重要原因。魏晋南北朝亡国禅代的思潮,与秦汉之际的更代,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汉代秦后,统治者在讨论秦亡的真实原因,着重于秦的仁义不施,而魏晋南北朝的各朝的更代,却只在五德上面做文章,对前代的政治治理,并未作严格的批判。
影视剧中的汉高祖刘邦
这是因为,汉的代秦,使用的是革命的手段,而魏晋南北朝的改朝,使用的却是禅代的手段。因此,不敢对前朝进行政治大批判。因为新的皇帝,是前朝的大臣,如果前朝有政治上的过失,也就意味着,这个新皇帝也应当承担其过失。因此,这一时期的亡国禅代思潮,也只能在神秘的五德和谶纬上做文章,以保证其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禅代的“不正”,引起世人的强烈反感。尧舜禹禅代的传说,是由在位者对天下德才兼备者进行考察并历练后主动的传位制度。而汉魏的禅代,明显是一种血腥的政治。在曹操时期,发生过数次针对曹操的政变。同样,在魏晋初试禅代的时期,这种血腥事件更为严重。西晋元帝曾经听过王导叙述其先人建国的经历,对晋朝的命运能否久远甚为担心。
影视剧中的高平陵之变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及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
刘宋建立时,开创了屠杀先朝废帝的先例。结果,这一恶劣的示范,立即为后代的禅代树立了示范。周一良先生说,刘裕屠杀东晋废帝,是不得已的行为,因为要“防止士大夫们拥司马氏复辟”。他拿刘宋建立杀废帝与对魏晋建立不杀废帝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虽然有其道理,但却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隋唐建立后,对北周皇族的屠杀,与刘裕屠杀东晋废帝相比,背景并不相同,却照样也要屠杀。
第三,禅代的血腥,给后人以效仿的示范。禅代的血腥,其实也给了后代一种示范,也就是说,他们也可学习先朝的做法,再次进行皇朝的变动。从汉魏禅代到梁陈禅代,可以看到,总的趋势是,血腥的程度在不断地强化。这是一种示范传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