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亡国思潮,国家兴衰、王朝更迭是必然还是偶然?

2020-09-06 21:33:28 作者: 魏晋南北朝时

因此,十六国前期胡人所建政权汉国和赵国,很快走向衰亡。由于胡人除了匈奴在大漠南北建立过政权之外,更无建立国家的历史。因此,对于本民族建立国家之后是否会亡国的问题,他们思考的远比汉人要少。他们对国家兴亡的思考,还相当幼稚,不仅没有形成成套的理论,甚至还没有对本民族政权的亡国危险产生警觉时,便掉进了灭亡的陷阱。

苻坚

五胡中氐人的杰出领袖苻坚,对于天下兴亡的认识具有儒家的兴亡观念,他曾对大臣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苻坚具有统一天下之志,只因为未能解决好内部氐人与鲜卑、羌人的矛盾,未能认识到东晋上下团结一心的政治形势,而兵败于淝水。苻坚统一中国梦断淝水之后,北方慕容鲜卑和羌人立即群起而叛乱,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五胡中的社会上层,饱读汉人诗书者,和汉族有识之士一样,也能认识到了国家兴亡的一般规律。鲜卑人乞伏乾归曾说:“自古无不亡之国,废兴命也。苟天未亡我,冀兴复有期。德之不建,何为俱死。公等自爱,吾将寄食以终余年。”不过,他还是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

话剧作品中的北魏政权

北魏是五胡中最具政治生命力的民族。这源于他们对汉民族政治文化的全面吸收。北魏建立之后,为了寻找其合法性因素,开始从血缘上论证与汉族的同源性。在论证之时,进行了汉化的改革,实际上也是向汉人表明,他们是汉人的同族。通过寻根,北魏的统治者解决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难题。

当然,这种解决办法是胡人认宗汉人,而不是说不同民族间可以完美地合作。在鲜卑人汉化之时,他们却遇到了一个与汉人一样的问题,当他们离开大漠之后,北方的柔然人,却又成了汉化鲜卑人的“非我族类”。当然,北魏的汉化举措成就,不可小觑。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正统化政治运作,确立了五德运转的正统地位,使“南朝自诩的正统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北魏汉化

北魏入主中原过程中的汉化,使盛行北方多年亡国思潮逐渐弱化并趋于消解,北方的汉族士人也开始认可他们统治的合法性。不过,随着北魏统治集团的腐朽,北魏内部的矛盾日益剧烈,当豪酋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北魏开始步入衰亡时期。

随着高欢与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北魏开始走向分裂,亡国思潮也开始盛行起来。东魏孝静帝面对高氏的逼迫,曾忿忿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

东西魏灭亡后,新建的北齐与北周并未解决皇朝的长期稳固问题,便走向衰亡。北齐北周末年,亡国思潮很快又开始兴盛起来。北齐与北周的灭亡,正是在这种亡国思潮的伴随下,通过血腥的手段,完成了历史向前发展。因此,对于胡人来说,他们从不久前的历史中也得出自古无不亡之国的政治见解,已很了不起了。毕竟,这种政治见解具有不可颠覆的正确性。但是,要让他们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政治难题,却相当困难了。

血腥的王朝更迭魏晋南北朝亡国思潮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亡国思潮兴盛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亡国思潮的兴盛,与皇朝的更迭频密切相关。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朝代更代已为世人所知。,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朝更代频度远过周秦两汉,这是形成亡国思潮的重要原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时期处于分裂状态,这就造成了数国林立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皇朝更替频繁,因此,皇朝灭亡也就成为相当频繁的政治现象。在皇朝灭亡的过程中,人们看到的不是汉朝那种长久的强盛与安定,而是短暂的安定,随后便是政治动荡,旧皇朝的灭亡与新皇朝建立。

影视剧中的新皇帝登基

第四,当朝皇帝的愚化、残化及皇族的弱化。亡国思潮的兴盛,首先在于当朝皇帝的愚化或残化,其次在于皇族的弱化。如刘宋末年,皇帝的愚化以及皇族多数被屠杀,遂使社会产生了“宋氏将亡,愚智所辨”的共识。

第五,新兴势力的崛起与中枢权力的转移。新兴势力的崛起,是亡国思潮与禅代思想兴盛的重要一环。宋末,天下贤愚皆知宋氏将亡,因此,寻找新的天下之主,便成了天下为官者的重要任务。如刘宋明帝常嫌萧道成非人臣相,“而民间流言,云‘萧道成当为天子’,明帝愈以为疑”。刘善明在宋末,当幼主新立、群公秉政之时,独结事萧道成,“委身归诚”。

魏晋南北朝的亡国思潮严重影响到社会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统治者面对前朝的亡国,不得不思考个中的原因。尽管他们对前朝亡国原因的分析不太深刻,但是,却总归在思考。

魏晋南北朝亡国思潮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亡国思想对当朝皇帝的政治行为影响巨大。魏晋南北朝的亡国,从汉人政权的转手来看,均为社会上层的禅代而非社会下层的革命,因此,忠诚与否的问题,就成了当朝皇帝最为重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