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赏赐端午节礼物,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元春表明立场,支持金玉良缘。此时的贾母有两个选择。第一,坚持宝黛联姻,打消元春的赐婚念头。第二,不再反对金玉良缘,给黛玉另择一门亲事。
贾母没有选择给黛玉另外择亲这条路,而是选择第一条路。贾母为何如此呢?
第一,贾母固执地认为宝玉和黛玉结婚,两个孩子才能获得幸福。
宝玉像爷爷贾代善,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黛玉应该像母亲贾敏,也就是像贾母。如果宝玉和黛玉结婚。就是贾代善和贾母的翻版。贾母希望自己的幸福婚姻能延续到孙子和外孙女身上。
再者,宝玉和黛玉青梅竹马长大,他们结婚顺理成章。宝玉和黛玉情投意合,他们结合应该是幸福的组合。
鉴于以上考虑,贾母固执地坚持宝玉娶黛玉。
第二,贾母明白宝玉和黛玉的心思,她愿意宝黛两个孩子有情人终成眷属。
宝玉和黛玉从小由贾母抚养长大。他们二人性格、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和对世界的共同认知。他们彼此把对方视为知音,知己。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段心思。也许别人不懂,但是贾母懂。贾母希望成全这两个孩子,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三,黛玉嫁给宝玉,林家的财产就名正言顺地给了贾府。
黛玉进贾府是贾母和儿子们商量的结果,也是女儿贾敏的临终遗愿。当时大家商议的结果是,等待黛玉长大后,黛玉嫁给宝玉。
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坐一条大船,里面装满了林如海给贾府诸人的礼物,和林黛玉的嫁妆,以及日常生活费。这是一大笔钱,为了证明钱的存在,和贾府做交接。林如海不惜花重金,给贾雨村谋官。就是希望贾雨村领他一个人情,保证林黛玉带完贾府的嫁妆和生活费的安全。以及如数将这些东西交给荣国府贾政。
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再次回到贾府,带回来了先祖等五代人留下的大部分遗产。这些钱还是由贾雨村作证,有贾琏带进贾府。
林黛玉的家产,在修建大观园时被挪用。如果林黛玉嫁给别人,贾府就应该归还林家的财产,让林黛玉带进婆婆家。可是贾府已经没有钱了,无法归还林家的钱。贾母希望宝玉娶黛玉,就是希望这笔钱能名正言顺地归贾府所有。
第四,贾母不愿意违背对女儿、女婿的承诺。
贾敏是不凡的女人,她临终前,应该对女儿的未来做出过安排。贾敏应该请求贾母代替自己照顾女儿林黛玉。并且同意让黛玉嫁给宝玉。
林如海临终前也应该安排了黛玉的婚事,这就是嫁给宝玉。否则林如海在他病重的时候,应该给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黛玉有了终身依靠林如海才会放心。林如海认为黛玉的依靠就是宝玉,就是贾府。这样林如海才没有给女儿另择佳婿。
贾母不愿意违背对女儿和女婿的承诺,因此贾母没有给林黛玉另外选择东床快婿,坚持让宝玉娶黛玉。
第五,贾母坚信自己能让元春打消赐婚念头
元春是贾母抚养长大的孙女,如果自己提醒元春,宝玉与黛玉是一对儿,元春不会反对。因为元春和宝玉虽然明为姐弟,情同母子。元春省亲时,把宝玉揽到怀里。元春希望弟弟娶一个自己喜欢的姑娘为妻。元春不希望弟弟走自己的老路,和一个不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元春爱宝玉就会设身处地为宝玉着想。
贾母清虚观打醮,巧解金玉良缘后,元春再也没有提赐婚的事情。
林黛玉有条件找到才貌仙郎。
林黛玉虽然父母双亡,但是列侯六世孙女,探花的女儿身份,也能让她找到一个杰出的大家公子。史湘云和黛玉的条件差不多,湘云也是父母双亡,湘云能找到才貌仙郎,黛玉同样也能找到才貌仙郎。
贾母明白,黛玉的心里只有宝玉,即使是王爷、皇上,黛玉也不稀罕,也不愿意嫁。世上的男人,除了宝玉、亲人和亲戚外,都是臭男人。黛玉宁可死,也不会嫁给旁人。因此贾母没有给黛玉寻找郎君。
事实证明:如果贾母的主张实现了,宝黛结婚,那么林黛玉不会死,贾宝玉不会出家。王夫人不会再次品尝失去儿子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