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沁园春·雪》这首词而以为成吉思汗只是一介武夫,其实这种印象是完全不准确的。他不仅仅会“弯弓射大雕”,同样能“提笔安天下”!
当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便率领骁勇善战的铁骑南征北伐,建立了疆域无比辽阔的元王朝。都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成吉思汗手下尽管多数都是精兵强将,但是同样也面临着统治困境。
无论哪一位帝王,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依靠文化软实力来加以控制,而成吉思汗有三个非常典型的故事可以反映出来他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贡献。
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创建文字,通过这种极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将被统一的各个民族和部落连接起来。
上古时期曾经有仓颉造字,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到了元朝时期,作为无比强盛的王朝统治者,成吉思汗同样创造了一种文字形式。
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族原本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平时沟通和事件记载多是靠口口相传、结绳记事,严重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有一次,成吉思汗率领军队征讨乃蛮部落,在战争中抓住了一个叫塔塔统阿的人。因为这个塔塔统阿曾经是乃蛮部落太阳汗的掌印官,相对而言学识渊博,所以被太阳汗尊奉为国傅,掌管乃蛮部落所有的钱财谷物和金印!
塔塔统阿在乃蛮部落的时候可谓大权在握,等他落到成吉思汗手里也非常幸运。因为成吉思汗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这个人很有才学和能力,所以就将塔塔统阿留在了自己身边,协助自己长官印章和钱粮。
起初,成吉思汗只是让塔塔统阿教授各位王子学习,慢慢将塔塔统阿掌握的文字传授给王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畏兀字书”。
经过长时间的改革与完善,“畏兀字书”逐渐成为了元朝时期官方承认的文字,以至于后来蒙古汗国递交国书的时候也是用这种文字,这是成吉思汗开启的一个盛举。
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字的存在,让后世对蒙古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准确地了解,而蒙古族的第一部史料记载——《蒙古秘史》也是用这种文字写成的。
宗教一直都是文化领域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它在带给很多人信仰的同时也和时代发展潮流产生着“各种摩擦”。
然而在成吉思汗那个年代,他面临的宗教环境更为复杂,但是他却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对宗教进行管理,让其成为了稳坐江山的工具,更为当时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精神依托。
我们要知道,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辽阔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形形色色的宗教形式,不同宗教之间又有不同教义和主张,所以难免会产生冲突,这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蒙古族信奉的是萨满教,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提到的“萨满法师”就是来源于这个宗教;金朝和南宋时期信奉的是道教;藏族、西夏和汉族信奉的是佛教;西方各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蒙古高原上还有不少信仰基督教的部落和国家。
尽管成吉思汗率领的铁骑多是靠武力征服天下,但是他却对宗教相当开明,并没有强制不同信仰的人信奉蒙古宗教。成吉思汗曾公开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各个不同教派存在的合理性都得到承认。
不仅如此,成吉思汗甚至允许蒙古人信仰各种教派,他们能够自由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对有宗教信仰的人还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这样的政策不仅仅减少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准确来说,颁行法律是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但是因为元朝时期的法律到现在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历史史料,对于研究元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法典也对文化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前面已经提及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以前,蒙古族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的,所以更不可能通过文字的形式来颁布法律,在此之前蒙古族的成文法是一片缺失的状态。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刚刚建国,他就命令手下编撰修订了《青册》,而这也是蒙古族颁行成文法的开端。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花剌子模,在这次誓师大会上,他召集文臣武将对领导方式、日常律令等方方面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形成了《大扎撒》,这也是蒙古族的第一部正式成文法。
虽然《大扎撒》现在已经失传,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国外的文学典籍当中找寻到当年的蛛丝马迹。在《世界征服者史》这本书中就曾记载: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就下令所有蒙古儿童学习“畏兀文”,并且将一些律令记载到铁卷上。
后来,每当新的汗王登基、大军出征或者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就需要将这些铁卷拿出来仔细研读,依照上面的记载去攻城掠地、决定国家走向。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对文化的贡献始终摆脱不了武力征服的阴影,但是这却不能成为我们忽略他对文化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