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重回巅峰,是什么让处于衰落的科举制有了新的生命力?

2020-09-08 00:02:01 作者: 明代科举重回

科举制度创设于隋朝,中间的唐朝、宋朝、元朝等皆有部分完善,但是却并没有将科举制度的所有优势给全部发挥出来。

本应顺应衰落潮流发展的科举制,到了明朝之后,却以惊人的态势重新回到巅峰状态,为明朝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各样的全面型人才,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是什么让处于衰落势头的科举制有了新的生命力呢?1、 皇帝和大臣皆十分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

明朝的科举制能够真正实现培养全方面人才的优势,这绝对离不开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他在科举制能够回到巅峰的状态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其次是大臣们也意识到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王朝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我认为皇帝和大臣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因而科举制的建设才能符合皇帝和大臣的需要。

(1) 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而农民之所以起义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证,得不到应有的收入,得不到应有的美好,因而才发动起义。

所以朱元璋从小就知道民间疾苦是什么样的,也知道百姓最需要的官员是什么样的,所以他在通过起义运动后成功从元朝人手中夺回了江山,建立了新的王朝——明朝的时候,就知道要发展各种各样的人才。

朱元璋的全面人才观在起义的过程中就有所显现。起义最需要的是军事人才、谋略人才,而朱元璋在起义的过程中不仅仅收罗军事有才能的人,还收罗其他方面有才能的人,例如精通文化的儒学、道学、法学等知识分子。

他这就是在为以后王朝的发展在铺垫,所以在起义过程中他选择收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才可以使得王朝能够全面发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学习中,同时学习前朝的历史发展中,他自己还形成了一种认知,那就是文武兼备的人才是王朝最需要的人才。

换句话就是说,他在认同全方面的人才发展,所以在科举制施行的过程中,他作为皇帝给予科举制高度的重视,并一改前朝只重才学不重人品的劣势,对相关人员说道科举要得到的人是天下的第一路,这种高度的重视态度也使得后面的皇帝对科举十分伤心,人才也就得到了全方面的考核,筛选出来的也就都是全方位的人才了。

(2) 大臣们为全面人才的学习提供了各种保障

皇帝对科举选拔全方面的人才如此重视,那大臣就更不敢怠慢各种给人才学习的保障了。首先就是进行讨论,怎么才能将科举制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在激烈的讨论中,创造性地发表了很多对科举制度发展有好处的言论,其中方孝孺就曾说到人才是国家能够强盛的根本,那么全方面的人才就更是王朝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本,所以得出的结论都是要对科举制度的发展用上一百二十心。

其次是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后,大臣们一致认为学校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前最基础的设施,因而要对学校进行改革,将不良学风剔除,留下端正的学风,并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学校进行深度的思想治理。

秉持着皇帝全面的人才观,在学校的配置上也都是要全面发展的,不能重文轻武或重武轻文,在科目有所均衡,提倡全面的科目设置,提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学保障。

皇帝对科举制度的重视,皇帝所给予大臣们的全面人才观,都无一不在影响下大臣对科举制的重视程度,对科举之前的学校设置的重视程度,都在秉持着全方面发展的核心思想,对学校进行整改。

皇帝为科举指明方向,大臣为科举保驾护航,因而明朝科举制度总是选拔出全方面的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完备的教育场所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上面提到大臣们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治理学校,但是教育场所也不仅仅只有学校,因而就进行了全国性的教育场所的改革,所以我认为改革后的完备的教育场所也是全面面人才能够得到培养的重要原因。

明初提出的学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但是这样的学校发展到后期,弊端就出现了。

例如有些老师因为年龄过大,教学质量已经严重下滑,影响到全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有有些年轻教师并无教学资格等等弊端,在明中后期又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深度的改革。

当时首辅大臣张居正就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对教师进行考核,保证教师不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保证他们的教学是有真才实学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内容。

其次是将年龄过大的教师予以辞退同时会给予一些补助金,从而给更多教学质量更好的老师提供就业岗位;最后是要教师的选择要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标准,选择行业内的顶尖人才去教授学生,从而达到全方面发展的目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