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治国的那些事,称得上是明君吗?拿诸吕之乱的平定说话

2020-09-08 17:30:33 作者: 从刘邦治国的

大汉高祖皇帝刘邦,于公元前209年、本人48岁那年起义,参加反秦浪潮中,并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击败众多强敌,终于在秦末诸雄中脱颖而出。公元前202年2曰28日,汉王刘邦在山东定陶的汜水之阳(即汜水河岸的北面)举行祭祀上帝的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因

“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又有殊业同天为高、德覆万物为高的赞誉,这不仅在得到后世承认,即便在当世也是无人否定的。汉皇帝刘邦定都于关中的咸阳以东的长安,取长治久安的吉祥寓意,开基肇始。刘邦夺取天下的手段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光彩的,利用项羽和韩信等人低下的政治头脑、上不了台面的仁义和各种人性弱点等,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一点节操没有。那么在刘邦为帝后的那些日子做那些事,称得上是有道明君吗?

微末之中有光芒

当天下未乱、始皇仍在的时候,刘邦不过是个游侠亭长,却以仁义和豪爽之名得到沛县当地不少人的拥戴,上至政府官吏,下至屠夫走卒,都是他的朋友。昔日楚怀王与天下诸侯将军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刘邦凭借着麾下将士的勇猛、文士的智谋和在野的人心,破六国百万雄师不能进一步的关中,率先入主咸阳,而短短十天不到的时间,刘邦收获了本是血仇的秦人之心,有了足以抗衡六国遗贵的依仗和未来汉王朝的统治基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讲的正是刘邦的手段。而刘邦建朝称帝后,是否保持着这一贯的风格呢?

刚即皇帝位的刘邦,迅速为天下百姓和各地士卒谋来福祉,让他们能够享受这应得且来之不易的和平。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数十万兵马卸甲归家,留在关中的诸侯士卒可免除十二年的徭役,离开关中回到家乡的士卒可免除六年徭役,同时全部都发放足够一家人吃的一年粮食。这对刚建立起、一穷二白的汉朝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大手笔,舍弃的徭役和发放的粮食达到一个天文数字,对大汉未来几年的国库压力很大是肯定的。

沛县父老子弟的自豪

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刘邦率军平定叛乱班师回朝的途中,途径家乡沛县,便天下脚步,在修建好的沛宫中摆设酒席宴会,把过去那些亲朋好友、父老子弟全部召集来畅饮,这样的欢快日子持续了十多天。刘邦考虑到丰沛不能供养起自己众多随从

“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便准备动身回关中长安,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沛县百姓空城而出到沛县西边贡献牛和酒,馈赠和犒劳那些刘邦和随从。刘邦感怀,再次停留三天,与父老乡亲痛饮。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之后还发生一件事:沛县的众多父老向刘邦请求

“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希望陛下怜悯能将丰邑的徭役也给免除了。刘邦回复:

“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当时还记恨着当年丰邑背叛自己的事,不愿意放过,选择去惩治,杀鸡儆猴,警示天下。但耐不住沛县众多父老的情真意切的恳求,就答应了丰邑与沛县的徭役一同免除。这在历代帝王传记里面是几乎没有的,哪怕是大明开国皇帝、淮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也没干这样的事,更没达到刘邦这种亲民程度。朱元璋无论做得多好,始终与百姓有距离,百姓关于朱元璋的圣恩也感受甚少;刘邦就不一样了,对大汉子民而来,刘邦就在自己的身边,像是自己鲤鱼跃龙门且不忘旧恩的同乡。

百姓心里门清

《高祖本纪》中关于刘邦为帝后为天下万民谋得福祉记载很少,多的是连年征战,东征西讨北伐,尤其是与匈奴一战损失惨重,但这仍没有影响汉廷的统治。记录少,做得多,恰恰是刘邦的真实写照。要不然刘氏基业怎么会那么受百姓拥戴,关中百姓怎么会始终拥护汉天子。诸吕之乱的平定,太尉周勃胆识过人,诈取北军兵符,号令全军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当时这支军队可是长年受吕氏调遣,周勃在军中的如此号令有赌博的成分,而他赌对了。

军中皆左袒,太尉遂将北军。

北军被兵周勃、陈平等人不血刃地拿住,注定了诸吕覆灭是板上钉钉的事。

由此事可见,汉室声望在刘邦短短几年的运作达到怎样的地步。当时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坚决拥护汉天子,谁是汉天子拥护谁。

这一观点在功臣集团和中央禁军中广为认同。北军和南军将士迅速倒戈,正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皇位上坐的那位不是真正的汉天子,而是吕氏的伪天子,不然也不会打着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的旗号,之后成功推翻吕后当年设立、如今吕氏拥戴的汉天子。因此,刘邦应当称得上是有道明君,福泽绵延啊,东汉和蜀汉也是其有为的一大象征。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