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则天皇帝墓有一对鸵鸟雕刻
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曾创下不少传奇,而她去世之后所葬的乾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谜团。在乾陵之内,有一对著名的石制鸵鸟,它们的身上,还赫然有两个神奇的小型孔洞。这两个小型孔洞,一度被考古专家认为是“射侯”,然而这种说法最终还是被否定,引起学界内的一阵轰动。射侯究竟是什么?石鸵鸟身上的孔洞又是怎样来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之上,其墓主人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占地面积约有30余万亩。乾陵建造于公元684年,建造方式为“因山为陵墓”,即根据山的走势修建陵墓。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被当时并称为“二圣”,其陵墓规模也同样浩大,除主墓以外,乾陵内还有17座陪葬陵墓,其墓主人均为高官显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唐朝官员能够被允许陪葬于乾陵,实属莫大的荣幸。
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历代盗墓贼都曾打过乾陵的主意,但是却因种种原因无功而返。
作为一代帝陵,乾陵具备着同样的帝王威仪,尤其是陵园内的石像生,更是令人心生敬畏。乾陵之内的石像生数量奇多,包括石人、石马、石狮等,它们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保存大多完好,堪称历代帝陵之典范。
有趣的是,在众多石像生之内,有一对石雕显得尤为特殊,它们是一对石鸟,但是其身体魁梧硕大,与其他鸟类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非常类似于非洲地区常见的鸵鸟。两只石鸟究竟是不是鸵鸟呢?我们倒不如翻开史籍资料,寻找一下真正的答案。
据《唐书·吐火罗传》里记载:“吐火罗,永徵元年献大鸟,高七尺,黑色,足类骆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俗谓驼鸟。”。意思是说,在永徵元年时,有一位名叫吐火罗的西域人士,向朝廷敬献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足有七尺高,全身呈黑色,两只脚类似于骆驼的蹄子,虽然不会飞,却可以健步行走,日行300余里,能够啄食钢铁,名字叫作“鸵鸟”。
显而易见,专家对于石鸟原型种类的猜测,的确非常精准。在盛唐时期,唐王朝极度辉煌,长安也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中心,各地商人也都涌至此处贸易经商,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与此同时,西域人出于对唐帝国的崇拜,也经常敬献珍禽异兽,以此来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与崇敬。可是武则天为何会“破天荒”地在自己的陵墓之外雕刻石鸵鸟雕像?
这原因应该有如下三点:
首先:鸵鸟在当时属于珍禽。只有独特的,才是珍贵的,武则天雕刻石鸵鸟,就是追求独一无二的效果。
接着:是有意呈现出大唐万国来朝的繁盛,凸显一下自己的文治武功,让后代的君王,心里面都对自己的敬仰,如同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最后:墓外的石俑多为兽类,如今刻上石鸵鸟,可以达到一个“禽兽”平衡的效果。
二、鸵鸟身上有个“神秘”的洞
乾陵摆放石鸵鸟之谜被揭开之后,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因为考古专家们在研究石鸵鸟时,偶然发现其身体上出现一对贯穿的圆孔。虽然两个圆孔已经被水泥填堵,但是却仍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一眼望去,非常的显眼不说,还充满了谜团。
这个有趣的问题出来了,石鸵鸟的身上为何会出现奇怪的孔洞?难道在孔洞的背后,还存在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石鸵鸟身上的神秘孔洞,有考古专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称,孔洞原本是刻鸵鸟的时候就存在,其学名为“射侯孔”。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射侯”。据古书《郑目录》记载:“大射者,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其群臣射以观其礼数。中者得与祭,不数中者不得与祭。”,
而《周礼·天官·司裘》也提到:“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
如果通俗一下,意思就是说:每逢皇帝祭祀祖先之时,往往都会举行射箭赛,群臣射箭中(鸵鸟身上的射侯孔)箭靶者将会有资格参加祭祀,而那些未能射中者,只能被排除在祭祀者之外。乾陵石鸵鸟身上的孔洞,其实正是射侯们以箭贯穿的结果,更有力的证明,则是鸵鸟身上大大小小的白色瘢痕,它们应该也都是箭头留下的痕迹。
这个推断一出,确实是很具有说服性,可是对射礼有研究的专家,却相继撰文,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首先:箭靶子古代是有定制的。射侯,也就是箭靶子,是用兽皮或布制作而成。而没有石制的,因为石头会引起“跳箭”而跳箭是会伤人的。
接着:鸵鸟身上的孔洞如果是箭靶子,估计锋利的箭尖,早已经将这个石鸵鸟毁掉了。现在这个石鸵鸟如此完整,说明它和箭靶子无关。
最后,石鸵鸟是陵墓的仪仗鸟俑,摆在那里可以增加气势和威仪,故此,它和箭靶子应该无关。
可是面对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如何破局,如何确定,如何搞清石鸵鸟身上空洞的具体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