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李世民选他而不是李治当太子,后来就不会有武则天的腥风血雨了

2020-09-09 04:08:26 作者: 若李世民选他

虽然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但对李唐家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因为武则天主政,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的儿子被灭门或杀害的多了去了,对李世民而言若时光能倒流绝对不会选性格软弱的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聪明果断,对内以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拓土,作为一代明君怎么会在立储这么大的事上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按照惯例废长立幼是立储大忌。隋朝立杨废杨勇的教训近在眼前。李世民即位,年仅8岁的李承乾就被册立为太子,并细心栽培耐心教导,希望能继承皇位。

李承乾年龄小的时候表现还相当不错,但长大了以后,脚有了毛病,性格开始叛逆起来。开始唐太宗以为是认识问题,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轮流去东宫进行思想教育。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有的便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有的便将他比作秦二世,有的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李承乾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男宠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男宠树冢立碑,哭泣流泪。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但唐太宗此时并无易储的想法。

然而李承乾出于忌惮谋嫡的李泰,试图暗杀,失败后演变为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

尔后重新立储,唐太宗在皇后所生的儿子里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希望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其实李世民除皇后外,还有嫔妃十几人,共有儿子十几个,除了长孙皇后生的四个外,还有一个叫李恪,比李承乾稍小。是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生的孩子。对这个儿子李世民也是非常喜爱,从小就封各种王,恩宠有加。

贞观十二年,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将要出发赴任时,太宗写信告诫他:“我作为一国的君主,统治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而地位显赫,让你作为屏藩保卫国家。你要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河间献王、东平宪王的美德。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歌舞淫乐的诱惑,不得不慎重。这样才能使国家像磐石一样坚固,永远做到宗室连成卫国,外有忠君的美名,内有孝顺的美德。你应该自励自勉,日日长进。你将要离开我的身边,十分伤心恋恋不舍。想送你些珍贵的玩赏物品,又怕助长你的骄傲与奢侈,所以告诫你这些话,作为父亲的教诲。”言语间透露出殷切的期望。

李治当太子不久,太宗就怀疑晋王李治仁弱,曾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

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但长孙无忌从此之后,深为记恨李恪。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按长孙无忌的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使其遇害。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

李恪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大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若李恪为李世民的继位者,可以想象不仅国家治理的好,李家兄弟也能得以保全。可惜这一切都因为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因为自己的私心,以及长孙皇后的正面影响和隋炀帝的负面影响而化为乌有了。

每一次国运的选择就是若干人的飞黄腾达与若干人的含冤受屈甚至人头落地,不得不慎重行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