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清朝皇族姓氏为
“爱新觉罗”
。这个姓氏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始(1616年)至大清王朝亡(1912年)这296年中,是满洲乃至全国最尊贵的姓氏。
那么,“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源自哪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还是后来凭空臆造而出呢?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单单只是对“爱新觉罗”,更是对很多满族姓氏来源的一次研讨。
下面我们就捋一捋“爱新觉罗”之来源。
清王朝官方文献,也就是《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对于爱新觉罗家族起源是有记载的,但是可信度为零。因为根据它的记载,爱新觉罗的先祖名布库里雍顺。是仙女沐浴后,误食神鹊衔来的朱果,结果怀孕并且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名曰布库里雍顺。这位爱新觉罗的先祖在《实录》中使用的姓氏就是“爱新觉罗”。
这种君权神授式的记载自然是荒诞不可信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家族地位与影响力。当然,这种荒诞绝非满洲人首创,其实历朝历代史书中,类似记载比比皆是。
尽管清王朝官方文献不可信,并不意味着“爱新觉罗”来源不可考。
因为清王朝统治者为女真人,其中爱新觉罗家族隶属于建州女真,他们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关外东北,因此我们可以从明王朝以及朝鲜史料中找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来源。
根据明王朝历史文献可考,
建州女真起源于蒙元时期,女真民族五个万户中的斡朵里部。
明永乐时期,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接受明王朝的招抚,并在永乐十二年至十四年间,被明王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成为明王朝东北关外,众多少数民族羁縻卫所中的一位卫所首领,后因功绩又有迁升至都督,而这位猛哥帖木儿就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
关于猛哥帖木儿,朝鲜文献《龙飞御天歌》也有记载,其中特地提到了猛哥帖木儿的姓为“夹温”,意思为
“金”
。此外,在《朝野实录》还可以找到,猛哥帖木儿的姓氏被记载为
“童”
,这就很有汉姓的意思了。
这个“童”姓又从何而来?
其实根据《金史》记载,“夹古”(“夹温”谐音)姓氏的汉姓即为“童”(或“佟”)。
所以后来努尔哈赤在与朝鲜和明王朝交流时,经常使用“童”(或“佟”)姓自称
,并非仅因为他入赘了辽东望(汉)族佟家,人本家汉姓就是这个字。因此无论怎样,在明初的时候,这个家族之人并不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
不但如此,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辈,依然没有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的记载(指明朝与朝鲜文献)。也就是说,“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最早使用,其实是努尔哈赤时代。
有小伙伴可能迷惑了,从“夹温”到“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怎么有了这么大变化?这就与少数民族的姓氏不规范传统有关了,这个传统主要源于两点:
1. 不少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对于姓氏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语言相传。
而随着时代变迁,语音也有变化,这就变相导致了姓氏变化。
另外,关于少数民族的姓氏,多在汉人或汉语文献记载中发现。而汉语记录少数民族姓名,通常采用音译,这本身就会有很大差异。再随着汉语发音的变化,那么后世人们理解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姓名,可能与当时已经大相径庭了。
2. 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也使得很多原本姓氏丢失了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姓氏,这也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对于姓氏的写法上,并不像现代人和同时代汉人如此看重。但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女真人对姓氏写法不很看中,但是宗族观念是特别强的,这是他们部落群居的基础。
那么“爱新觉罗”这个姓氏难道是努尔哈赤臆造而得的吗?
这个还真得多费些笔墨仔细掰扯一下。
首先要说明一下“爱新觉罗”是两部分,正如前文一直强调它是一个姓氏,其中
“觉罗”
为姓,
“爱新”
为氏。
女真人对于姓与氏的区分有一个特定称谓“穆昆哈拉”,其中“哈拉”为姓,对应的就是“觉罗”;“穆昆”为氏,对应的就是“爱新”。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爱新”与“觉罗”的分别出处。
先说“觉罗”。
“觉罗”汉译是“远方,远的”意思。
现在学者们普遍认同“觉罗”是特指地名,即“依兰河”较远的地方。这个依兰河普遍认为是女真民族的发源地。所以,引申出一种说法,建州女真,也就是努尔哈赤先祖这一支人乃是粟末靺鞨的遗民,而大金王朝的缔造者完颜氏乃黑水靺鞨直接后裔,实际上二者乃同族不同根。这是一点题外话。那“觉罗”这个词从何而来?一种说法是,女真语“夹古”发音就是“觉罗”,是音译而来。
我们都知道,满洲姓氏中与“觉罗”有关的不止“爱新觉罗”,还有如“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等等,如果“觉罗”乃“夹古”音译,那么这些“觉罗”岂不是同根?这个还真是如此。除了被努尔哈赤赐姓“觉罗”之族以外,这些“觉罗”姓后人都出自一宗,也就是都出自一个“哈拉”。这一说法在很多王朝典籍中均有记载。而且在清王朝建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