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果真是万世传扬的英雄吗?他有哪些人事、军事上的败笔?

2020-09-15 10:17:56 作者: 诸葛亮果真是

二、稍有不慎,奇袭军团将会全军覆灭。魏延说带一万兵马,殊不知北伐蜀军总计才8-9万兵马,北伐兵马已经占到蜀汉全国动员率的8%以上了,这样的动员率在历史上就已经算很高了,一个国家战争动员率代表着一个国家后备力量,越高的动员率说明国家后备军越少,如果魏延奇袭军一旦被发现,那就是全军覆灭的下场,这样的结果是蜀汉无法接受的。

谨慎的诸葛亮在《隆中对》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依靠汉中和荆州的双向进攻,可以说这是最稳健的进攻,但是却不符合蜀汉的国情,因为蜀弱魏强,硬拼硬始终不是办法。

那么,魏延为什么提出“子午谷奇谋”呢?

很多人说诸葛亮对,也有人说魏延对。但是历史没有这个答案,因为这个计谋没有得到实施,所以没有办法确认谁对谁错。

而魏延提出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原因的,魏延跟随刘备之后,在刘备称汉中王之时,很多人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就连张飞都这样认为。

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升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要知道,此时只是牙门将军的魏延一步就因此提升到镇远将军了,这样的命令震惊全军,而刘备却当着群臣的面问魏延:“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

魏延当时十分大声说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从这开始,群臣才佩服魏延,魏延在汉中一驻扎就是九年,魏延不仅仅是防止魏军,长时间的驻扎也让魏延更加熟悉汉中,知道如何利用汉中地形,再加上之前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验,从而促成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

魏延其实很忠于蜀汉,他真心的为蜀汉着想,所以魏延才认为的“子午谷奇谋”可以一试,从而战胜强大的魏国。

下面,分析一下魏延提出计划时的关中军事对比。

军事对比更是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先说将领。

在文章开头已经讲过,魏国的镇西将军夏侯楙是一个胆小无谋之人,只因为是皇帝的女婿,才给他安排一个闲差,证明此时对蜀国防御基本上是没有的,连长安城这样的重镇都成了闲差,一旦蜀军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夏侯楙必定是手忙脚乱,哪还组织的起有效防御和反击呢?事实也证明,当诸葛亮从斜谷杀出之时,长安方面的立马换成了曹真镇守。可想长安方面主帅的不行,那潼关和武关还不是唾手可得啊!

再说兵力对比。

在当时魏吴之间常年发生战争,双方经常用兵十几万人马,而当时魏国有87郡,全国兵力不过45万人马,除去魏吴之间的十几万人马,重镇兵马肯定不过5000人,隘口兵马也不过1000-2000人,按照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评析》,关中魏军和北部郡兵合计不过2万左右,要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动了8-9万人马,兵力对比可是4.5:1,所以只要魏延的5000突袭军拿下潼关,那关中在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实际上的有生力量就已经非常小了。

从军事力量上来看,实际上蜀国有着绝对性的优势。

综合来看,魏延因为长期驻扎在汉中,知道汉中和关中附近的实际情况,所以才提出“子午谷奇谋”,这对于实力较弱的蜀汉来讲,实际上是战胜强魏的一种有效办法,一旦抢占潼关成功,夺取关中,那蜀汉实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能够获取更多的战马,从而为进攻中原地区提供很好的战略物资。

但是,一个极有可能获得战胜魏军成功的奇谋就胎死腹中了!

下面拿司马懿的成功来与诸葛亮的失败做个比较。

司马懿实际上比诸葛亮要高明。他的屯田之法、九品中正制都切中要害。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成就了司马懿,让司马懿文武双修。这样的历练,使得司马懿有了庞大的人脉基础,从此他可以收纳四方英雄为己所用。司马懿成为曹魏各方都能接纳的人物。

曹操家族前三代能力都是很强的,这就使得司马懿短时间内没有机会,他只能隐忍待发。到了曹爽这一代,曹操宗族才逐渐衰落下去。大将军曹爽缺乏机谋,也没有耐心,才使得司马懿有机可乘。司马懿耐心等到了机会,杀死曹爽等曹魏死党,逼迫曹魏孤儿寡母让出了权柄,成就了晋国建立的基础,不久后天下归晋。

总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智谋无双、心忧社稷、鞠躬尽瘁的贤相形象,实在是过分拔高了诸葛亮。

这些年出现了很多对诸葛亮的负面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事实依据的。这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有所心知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