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烛之武退秦师”为切入点,探寻秦穆公对晋国的态度及战略转变

2020-09-15 14:26:55 作者: 以“烛之武退

如今我们无法得知秦穆公当时是否已经猜到晋文公如此安排的深意,但可以确定的是,晋文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纵他在位之时秦国都一直被晋国压制在黄河以西而不得出。

晋文公雕像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亦册封其为“侯伯”,为众诸侯之长,晋文公霸业已成。

践土之盟上晋文公出尽风头,却不见出力甚多的秦穆公,如今看来,秦穆公没有参加践土之盟亦是不满晋国阻塞自己东出之路。而对于秦穆公的不满,晋文公已经有所察觉,秦国缺席践土之盟,对自己的威信力也有很大影响,所以第二年,晋文公为了平息秦穆公的不满,他密许秦穆公日后中原之事秦晋两国可联合从事,晋文公从来都不是背信弃义之人,因此在向秦穆公做出允诺后的第二年,他便主动联合秦国讨伐郑国,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便在此间发生。

对于晋文公的种种做法,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1,晋文公自始至终都牢牢地掌握着与秦国对话的主动权,换句话说,他从未将秦国等同视之,如此居高临下的姿态自然会引来秦穆公的不满。

2,晋文公虽然有意压制秦国,但却拿捏有度,在他每一次做出压制秦国之举后不久便会给予秦国一定的回报以平息秦国的不满,是以秦穆公虽然内心愤恨却苦于无法诉说。

3,晋文公给予秦国的回报往往对自己也非常有利,不管是协助秦国夺取楚之商密,还是共同讨伐郑国,事实上晋国从中获取的利益要远多于秦国,由此可见,晋文公几乎已经将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所以概括来说,晋文公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老成持重,权谋过人,对秦国采取的就是一种类似于“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这种外交策略再加上秦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就导致了秦穆公根本无法逃离晋文公的掌控,只能蛰居西陲,任其内心的这种不满情绪肆意发展,在彷徨苦闷之中最终化为愤怒喷薄而出。

秦穆公雕像

秦穆公的愤怒及最终的悲痛

晋文公虽然压制了秦穆公多年,但无奈先行离去,晋文公的离去再次点燃了秦穆公东出的希望,当年烛之武退秦师后,郑国允许秦国留人派驻以表示自己与秦国结盟之决心,而正是这个决定引发了后来秦晋两国的崤之战。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决心趁晋国举行丧礼之际,以戍郑大夫杞子等人为内应攻取郑国,以实现东出之野心,然秦国伐郑不成,最终还在返回的途中为晋军所围,全军覆没于崤山,此役即位—秦晋之崤之战。

崤之战后,秦穆公悲痛欲绝,此后更将晋国视为最大之仇敌,秦穆公的愤怒终于全面爆发,此后数十年两国战争不断。

关于崤之战,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1,对于晋国而言,楚国本是晋国乃至中原最大之敌,晋国本应专注对楚国的压制,然晋文公死后,即位的晋襄公并不重视这一基本国策,而是出于一时之利歼灭秦军于崤山,虽然取得短暂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实为晋国之灾难,此后秦国倒向楚国,晋国长期陷于两线作战并导致日后晋楚邲之战的失败。再有便是,当年晋文公对于秦穆公不参加践土之盟,围郑时私自退兵都予以容忍,及至晋襄公竟不能容忍秦国征伐郑国失败的一次回师,可见其心胸之宽忍程度,战略上之见解都远远不及晋文公。

2,对于秦穆公而言,他一生都已交好晋国为行事准则,这本是一个非常高远的战略决策。要知道,当时晋国之强大远非秦国所能比拟,秦国想要东出只能依赖与晋国的合作,然而城濮之战后,秦穆公颇为自大,最终一反常态决定远征郑国,从而犯下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且东出之崤函之地又不在自身掌控之内,如此舍近求远,劳师远征,失败乃在所难免。

因此,对于秦晋两国所爆发的崤之战,两国国君都因为性格方面的缺陷而犯下了非常致命的错误,以致于给了楚国以可乘之机,也由此可见,当年晋文公全方位压制秦国的策略及自身的表现非常完美。

春秋形势图

然而正如之前所说,晋国之强大远非秦国所能比拟,这一点从日后晋国虽陷于对秦对楚的两线作战之中却依然能压制秦国中便可看出来,而且及至晋景公即位后,为了全方位击垮秦国,晋国采取了结交齐国,议和楚国并暗中助吴国对抗楚国使得楚国无心中原之事等一系列外交战略,而后专注对秦之战。

公元前578年,两国爆发麻隧之战,麻隧之战秦军大败,此战过后,秦国数世不振,从此不再是晋国之患,晋国重现晋文公之霸业,秦穆公东出之理想最终还是因为自己当年的决定而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