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真的是奴隶吗?从汤伐桀之战前准备,全面剖析伊尹的真实身份

2020-09-15 14:28:50 作者: 伊尹真的是奴

前言: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崛起于东方夷族集团的一支强大部族—商,在首领汤的率领下自亳起兵,商军沿黄河一路西行绕过夏都斟鄩(今河南偃师)企图从背后给予夏桀致命一击。夏桀大惊之下仓促派军迎战,后与商汤决战于鸣条(今山西夏县附近)。鸣条之战,商汤大获全胜,夏桀战败被俘,最后被流放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而死,夏朝灭亡。

作为辅助商汤灭夏的第一功臣,伊尹的作用极为重要,伊尹之才亘古未有,实乃千古第一名相。因为包括《史记》在内的很多史书均记载过伊尹本是奴隶出身,当年便是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所以,有如此出身似乎给拥有伟大之人生历程的伊尹带来不少话题,而与此同时,商汤也博得了一个摈弃世俗观念,知人善任的美名。

鸣条之战

伊尹凭借自身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从奴隶到圣人的完美蜕变,千百年来,伊尹的奋斗历程必然激励了无数人,而伊尹的身份似乎也由此盖棺定论。

然近年来,质疑伊尹真实身份的声音却愈发多了起来,至于质疑的理由,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总结,有以下四点:

伊尹非奴隶出身的四点原因

一,虽然《史记》有伊尹出身奴隶的记载,但司马迁并未就此下定最终结论,而是在此段记载之后又另外写下了伊尹另一种可能的出身。

即:

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这段记载表明了伊尹本是隐士,商汤前后派人去请了五次才说服伊尹出山。

司马迁如此记载也表明了当年他对伊尹的出身考证其实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所以只能将两种可能性都记录下来希望后人加以判别。

而《孟子》中也有类似记载:

伊尹耕于野,汤聘之乃起,学焉而后臣之

《孟子》的记载也可佐证当年太史公对伊尹出身留有存疑是有道理的,可见早在先秦时代,伊尹的出身就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

伊尹画像

二,事实上,当年辅佐商汤灭夏的功臣一共有两人,一个是伊尹,另一个是仲虺,而通过仲虺的出身经历亦可大抵判别伊尹出身奴隶是否合乎当时的情况。

如今大部分人都只了解伊尹,却不了解仲虺,其实仲虺在商汤灭夏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伊尹,仲虺为商汤所作的《仲虺之诰》帮助商汤解决了他最忧心的问题—商之政权的合法性。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讲,仲虺的作用甚至要大过伊尹,也因此商王朝建立后,他与伊尹分别担任左右相,官职权力都是一样的。

仲虺的出身是有据可查的,他本是薛国国君,其治理能力亦非常出色,是薛国一代明君,商汤起兵后,仲虺归顺商汤。

若以常理度之,仲虺凭此高贵的身份和能力才堪为商汤所用,若伊尹在灭夏之前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奴隶,商汤又怎敢以性命相赌重用伊尹?

仲虺图

三,《史记》记载过伊尹为助汤灭夏而前往夏都进行勘察,而《吕氏春秋》更是直言不讳的记载了伊尹是与商汤盟誓后前往夏都从事类似于现在的“间谍”活动。

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即间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吕氏春秋·慎大览》

通过《吕氏春秋》的记载,我们可以在此推理一下,如果伊尹只是一个奴隶,那么商汤派伊尹前往夏都“间夏”的计划能成功吗?即便商汤是一个不看重出身的明君,那夏桀又怎会轻而易举的相信并重用一个奴隶?

况且,《吕氏春秋》里已经很明确的提到了,为了能保证伊尹为夏桀所信任,他甚至亲自将箭射向伊尹,造成自己要射杀伊尹的假象。

商汤此举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让夏桀感受到自己与伊尹的仇恨之深不共戴天,俗话说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只有这样伊尹才更容易得到夏桀的信任,从而实现“间夏”的计划。

伊尹来到夏都后,便随即开展“间夏”工作,《管子·轻重甲》里记载了伊尹在夏都实施的一场具体“间夏”行动:

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

伊尹投其所好,最终博得夏桀的信任,成功的分化了夏桀与夏都百姓之间的关系。

商汤画像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如果伊尹只是一个奴隶,那么商汤大费周章的将伊尹打入夏都内部,博得夏桀之信任从而实现“间夏”的伟大计划就非常说不通,因为伊尹的身份卑微,他不具备“间夏”的先天条件。

四,某些古籍对伊尹出身时的描述

《吕氏春秋·孝行览·曾子》记载:

有侁(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此段记载不难理解,伊尹当年只是一个有莘氏采桑女子在空桑无意捡到的,而伊尹的出生则带有非常鲜明的神话色彩,类似于这样充满神话色彩的出生描述在史书中时常出现,这些描述出现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衬托所描述之人的与众不同,而能得到这种衬托待遇的,往往都是一国之君。如果伊尹身份卑微,即便他所取得的成就再高,历代史官都不会如此刻意的神话他的出身,因为这不符合史家记录之惯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