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将献帝迎至许昌,而舍弃东汉都城?

2020-09-15 15:24:42 作者: 曹操为何要将

李世民曾评价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不过,在尊刘贬曹的历史浪潮中,使后人一听到曹操二字,就觉得他是个小人,是个枭雄。

但曹公当年也是一个颇具家国情怀的少年,甚至敢一人刺杀董卓,也从不畏惧袁绍。不论是胆识还是谋略亦或者是才华,孟德都远在玄德之上,称其为三国第一英雄也不为过。

钟嵘就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也曾写下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诸如"醉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年曹操为什么放弃了繁华的旧都洛阳,而选择定都小小的许昌呢?

(一)、舍弃洛阳,奉汉帝于许昌

在曹操少年之际,就有很多人看好他,认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因为他虽然不学无术,但是颇具游侠精神,为人机警,在待人接物上也是炉火纯青。长大后举为孝廉,在洛阳也算的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后来董卓入京,曹操拒不配合,毅然出走,这更坚定了他匡扶汉室的决心。他要像笔下的管仲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1. 十八路诸侯讨董,孟德初露峥嵘

曹操年轻的时候嫉恶如仇,他愤恨董卓一把大火烧了洛阳城,也恨他公然杀害大汉天子。作为奋武将军,曹操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讨董联盟。在军中,他表现的比袁绍、袁术兄弟出色的多。二人畏首畏尾,而且根本无意为匡正汉室。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孟德屡献计策,但大家终不为所动。以至于后来各路诸侯直接打了起来。后来黄巾军势起,但他们有勇无谋,不足以和曹军相抗。曹操趁机收编了二三十万的黄巾军,是为"青州兵"。

紧接着,群雄逐鹿中原,大家为了抢地盘开始纷争不休。此时董卓擅权行废立之事扶植起来的汉献帝,惶惶如丧家之犬,没有人愿意接纳他。终于还是曹操将其接至许昌,并接受荀彧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刘备等人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的首都在洛阳,此乃中原腹地,那么曹操为何要将献帝迎至许昌,而舍弃东汉都城?

2.董卓一炬,洛阳焦土

首先,曹操并未让献帝把许昌当成大汉的都城;其次,曹魏的都城在邺城,许昌只是曹操治下的重要城市之一。曹操放弃洛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洛阳已经不能用了。它不再是昔日的那个繁华都城,在董卓治下,那里早已经残破不堪。

当时董卓入京,发现山东的诸侯们很容易对他形成包围之势。便在李儒的建议下,西行至长安。既然自己得不到,那也不能留给别人。所以,他决定将洛阳城中的百姓悉数迁至古都长安,而那些带不走的建筑,诸如庙宇、宫殿等就一把大火烧掉。

《三国志》"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

到了曹操迎献帝之时,洛阳城里已经只剩下百户居民,一切设施都需要重新建造。所以,选择洛阳,对于曹操而言并不是明智之举。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二)、古城旧都,容易沦为众矢之的

在古代忠君爱国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都很信奉那套正统论。如果曹操让汉献帝在洛阳,这就等于宣布汉朝再度恢复了统治,就会有大批东汉的"死忠粉"前来投奔。

那些流落在各地的王宫贵胄们,也会纷纷奔赴洛阳。一旦汉献帝觉得自己有了实力,那曹操就会变得不容易控制。

1. 目标过大,且为四战之地

洛阳,是东汉的政治中心。而曹操打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若是他本人都跟着皇帝去了都城,那么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他就成了那个架空皇权,左右朝政的奸诈小人,就与董卓没有什么两样。

名不正,则言不顺。各路诸侯大家虽然彼此都清楚是什么样的人,可是谁也不敢公然说造反。如果回到了都城洛阳,那些诸侯们再来一出清君侧,合力攻打自己,曹操就得不偿失了。同时,洛阳的地形很不利于防守。

这里虽是中原腹地,不过四周都是平原,可怕的是,每个方向都有敌人存在。首先,西边出潼关有李傕、郭汜,再往西还有韩遂以及马超等;若是往北,那便是冀州,紧邻着仇敌袁绍;在洛阳的南面,便是张绣占据着的南阳。

大家有人比曹操实力强,有人比曹操实力弱,但是都没敢染指洛阳,就是害怕会成为大家的目标。而且洛阳又没有险峻防守,若是敌军从四面八方涌入便毫无招架之力。洛阳的交通固然方便,但是四通八达之地,往往就是四战之地。

2. 鞭长莫及,远离统治区域

曹操是通过收编黄巾军逐步的扩大势力的,他的地盘主要是在山东,比如青州还有兖州。山东的中西部地区,可以算得上是他的根据地。而河南的东部,曹操也占了许多地盘。所以,许昌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毗邻着山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