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出现下一个女真,清朝皇帝使出了最大的绝招:信奉喇嘛

2020-09-15 22:36:04 作者: 为了防止出现

为了防止出现下一个女真,清朝皇帝使出了最大的绝招:信奉喇嘛!

汉传和藏传作为佛教的两支,一直以来都打得不可开交,至于哪一支更符合佛的原旨,恐怕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但汉传和藏传在明清时期的待遇是不同的,这不仅仅与明清两朝执政者的文化理念有关,实际上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拿出来,将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抹除掉,甚至是生生地造出一些理论,以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

儒家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它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实际上儒家自从两汉以后就与孔孟精神相去甚远。

汉朝董仲舒所谓的"天人感应",宋朝朱熹所谓的"理学",以及明朝王阳明所谓的"心学",都掺杂了大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东西。

当然了,本文无意于讨论儒家是如何被玩坏了的,也无意于讨论三家哪一家更为纯粹,我们还是将重点放在标题所述上。明朝的皇帝总的来讲,对于佛教的态度是比较冷漠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扶植佛教以获取底层的好感,但是另一方面又打击佛教使其驯服,故而明朝的佛教只能往世俗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佛教乱象的根源。

但是到了清朝,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与明朝的不同,那就是藏传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喇嘛教"(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了皇家供奉的官方性质的宗教,现存的雍和宫是北京城规格最高的藏传佛教寺庙。

可以说在清朝初期,"喇嘛教"已经成为了清朝官方的"国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和藏区、蒙区一样是"政教合一"型的政府,相反,清朝延续的是华夏一直以来的世俗化国家。清政府的历代帝王对于藏传是心知肚明的,他们恰恰是通过尊奉喇嘛的方式来放大藏传的弱点,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这是清政府最大的绝招。

清政府的建立者原本是关外的渔猎型游牧民族,故而他们和蒙古的关系相当亲近,女真部落早期也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除了信奉萨满教之外,还有一些人信奉藏传佛教。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关键的因素是当时的蒙古诸部比如察哈尔部、喀尔喀部等部落都统一信奉喇嘛,而藏区以及青海一带更是遍布了喇嘛的势力,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以及后来的皇太极,都将信奉喇嘛作为拉拢的手段之一。

但努尔哈赤是明白喇嘛的消极作用的,例如他在宴请当时归降的蒙古贝勒时就说道:"我国风俗所尚,守忠信,奉法度,贤而善者,举之不遗;悖且且乱者,治之不贷,尔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致国运衰微。"

这事实上表明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女真人就对华夏的儒家文化相当熟悉,并且在内心深处已经有了认同感,故而他会用"我国"这个词。此后的皇太极,也揭露了这些僧侣的真面目:"喇嘛等不过身在世间,造作罪孽,欺讹无知之人耳。至于冥司,熟念彼之情面,遂免其罪孽乎?"

甚至还言辞激烈地回顾了蒙元的灭亡过程,沉痛地指出喇嘛信仰是"误国"的。但即便是如此,这些帝王仍旧对喇嘛相当尊奉,顺治时期开始以国家层面的礼仪来尊奉达赖,以及班禅,康熙时期逐步确立了"活佛转世"制度,以及册封的规范。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对喇嘛明显是怀有戒心的:"原不可过于优崇。若一时优崇,日后渐加纵肆,或别致妄为!"

这句话到了雍正朝果然应验了。雍正皇帝的暴死在民间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甚广的就与藏传有关,传说雍正妄语自己破了禅宗的"三关",而后入得三摩地门,就此悟得"正法眼藏",并且在扬州等地开办了试点弘法,结果雍正帝暴死。

正是因为如此,乾隆五十七年才下令采取"金瓶掣签"制度来认证"转世活佛",以杜绝蒙藏地区贵族势力与宗教势力的相互渗透。

清朝的统治者要么是对喇嘛嗤之以鼻,甚至是心怀仇恨,要么是因此无端暴死,为什么清朝的统治者还要一直抬高喇嘛呢?

这其实是清朝皇帝们的绝招,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下一个女真出现。蒙古部落历来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而青藏地区更是各种势力混杂,清朝的统治者对他们是鞭长莫及。

但是,利用宗教的消极性可以弱化蒙藏地区的人民,同时将皇权凌驾在喇嘛之上,从而控制蒙藏的贵族势力,这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要知道,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短命而亡,与喇嘛教有着不可割裂的干系。

女真部落的首领在关外时,需要得到蒙古部落的帮助和支持,于是信仰就成为了最好的攀亲方式。但蒙古强大的战斗力令满清恐惧,于是他们想到了这一个狠毒的招数来牵制蒙古诸部落,叛乱已久的准噶尔部的灭亡与信奉喇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而青藏地区更是棘手的存在,地广人稀的青藏是天然的屏障,得了青藏就等于多了一道保护墙,但清政府想要派人驻守如此广袤严寒的地区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宗教就成为了控制他们最佳的手段。

信奉喇嘛是清朝皇帝们的绝招,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下一个女真虽然没有出现,但一帮戴着十字架的传教士很快就远渡重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