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网络上开始流行一句话,叫做“莫欺少年穷”。因为浮躁的人心,和物欲的社会,使得许多人交际的标准,变成了利益,有权有钱者,曲意奉承;那些声名不响、财力不彰,初入社会的毛头小子,往往总会遭受或多或少的白眼。
但鱼有跃门成龙之刻,虫有破茧化蝶之时,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又何尝没有青涩落魄之时,他们也是经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攀上高峰的。李白年轻游历之时,因为性格落拓不羁,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他以诗表达的“莫欺少年穷”,更彰显了霸气和豪情。
时间大概是在开元八年左右,当时李白年仅20余岁,在蜀中游历,正好来到了重庆,当时是叫渝州。唐朝读书人,想进入官场,除了科举之外,通过官员举荐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李白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科举,所以他很希望认识一些达官贵人,从而得到举荐进入官场。
而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素来喜欢提携后进,后来杜甫也曾受到他的举荐。有这样一位名士,李白当然要拜访一下,同样,李邕也想看看这位小有诗名的年轻人,于是这位刺史举办了一场宴会。
李邕(剧照)
很可惜,他们并没有一见如故,反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后世学者,从史料当中的蛛丝马迹,大概还原了一下当时的情景:
李白素有傲气,对于达官显贵,他也不会太过逢迎,而是一种平等相交的态度,并且他在席间高言阔论,纵谈国事。李邕作为刺史,官宦世家,身边有许多比他地位低的人,经常对他是一种奉承的态度,所以看到李白一介草民,还以这种孤傲的态度和他交谈,心中不满,言语之中多有轻视不悦之意。
因此,李白作了一首《上李邕》来回敬他这种轻视之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首句,李白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描写大鹏同风而起,翱翔九天的英姿。其实这是李白在自比,他饱读诗书,心怀青云之志,并认为自己只要有一个“乘风”的机会,定然能够像大鹏一样,直上九万里。
第二句,承接上一句,形容大鹏即便是掠过沧溟之水,也能激起惊涛骇浪,不是凡鸟所能比拟的。用大鹏比喻自己,除了展现非凡的志向,李白还隐喻了老庄一种“自由不羁”的思想,大鹏非梧桐不栖息,非清泉不饮,而他李白同样不能以俗人的礼节来苛求于他。
所以在第三句中,李白点出了自己的性格和李邕的态度。这句意思便是说,世人都认为他李白喜欢口出狂言来标榜自己,其实这都是凡夫俗子不理解他,所以他听到之后,也只是冷笑不语。
最后一句,李白则是劝告李邕,“莫欺少年穷”,不要瞧不起年轻人。“宣父畏后生”化用了《论语》中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者”,孔子之高度,尚且看重年轻人,说出后生可畏的话,大丈夫(指李邕)你也不要轻视少年。
青年李白(剧照)
从此诗中,我们也能看出李白的豪迈与傲骨,当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平民,而李邕却是一州之长,最高行政长官,李白依旧笑骂如常,谪仙风姿,并非是李白刻意塑造出来的, 而是他骨子里透露出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李白在很多诗中,都以大鹏自比,即便是生命中最后一首诗,也是将自己的不甘寄托在“折翼”的大鹏之上,不过,这首诗,充满了李白年轻时期的意气风发,读来更令人开阔。以后再遇到白眼,我们也可以霸气地说出“丈夫未可轻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