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一古墓,一批特殊人俑还原历史,学者:难怪东吴北伐失败

2020-09-17 15:24:15 作者: 南京出土一古

赤壁之战,曹操亲自统领30万大军南下,周瑜统领3万吴军大败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势;逍遥津之战,张辽合肥7000守军,击败孙权统领的10万吴军,孙权本人都差点被张辽活捉。防守之时以1敌10,而进攻之时10不敌1,东吴军队战力为何如此飘忽不定呢?南京出土的东吴大墓,一批特殊人俑反映了东吴最大的问题,绝对优势而北伐失败真的不怪“孙十万”。

东吴大墓采用青砖构造,砖块之间毫无缝隙,工艺水平极高。并且有着近200件陪葬品,包括金银首饰、陶瓷古玩、玉器漆器等种类,在南京历代出土的古墓中,无论陪葬品规格、数量、工艺水平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一批人形瓷佣更是引人注目:女性瓷佣婀娜多姿、面容娇美,留着高高的发髻,宛若璧人;男性瓷佣多身着青衫,佩戴绣剑、玉佩;瓷佣形态各异,有的弹琴、有的奏乐、有的击鼓、有的轻舞,一切尽显安静祥和、静谧享乐的风俗习性。

而且东吴大墓背靠黄龙山,面对青龙山,不远处还有水潭,风水选址极为讲究。无论墓穴建造水平,还是陪葬品的丰厚程度,东吴大墓在同时期显得如此突出。曹魏自曹操起,墓穴讲究“因高为基,不树不封”,也就是一切丧葬礼仪从简,以求恢复国力、体恤百姓。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东吴的丧葬礼仪还如此繁琐、奢华,与主导东吴政权的世家群体密不可分。

仔细分析魏蜀吴三国不难发现:魏国所处的中原地带经历的战乱最多,世家势力受挫最为严重,屯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使得平民势力有所增长,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统治基础。蜀国很特殊,占据统治地位的荆州士族,失去了统治根基。而迫切需求新的土地,以满足统治需求的荆州士族,胁迫并带领益州士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积极的北伐。吴国更像一个松散的世家联盟,孙家是最显贵的世家,但其它世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东吴政权私兵数量庞大、号令不一,而战力参差不齐。

孙家并不能有效控制江东世家,至少赤壁之战之前,孙坚、孙策时代的统治并不稳固。赤壁之战时曹操带领久经战阵的中原大军,和归降不久的荆州军团南下,意图一举统一江南。周瑜面对忐忑不安的孙权,评估曹军数量在20万以上,其中不乏安定人心的作用,因此曹军实际数量至少在30万上下。周瑜请求孙权给予5万大军迎战30万曹军,而面对覆灭之危,孙权仅仅给了周瑜3万人马。

东吴面临覆灭之危,孙权却仅仅给了周瑜3万人马,这说明他实在给不了周瑜再多的人马了,但江东可能只有3万人马吗?绝不可能!这只是孙氏以及忠心的附属世家可以调动的力量,周瑜统帅3万迎敌,孙权统领3万防御,留下2万作为机动部队安定人心,再加上一些城防守军,这可能就是孙氏当时可以调动的全部力量。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在面对曹操绝对的优势兵力时,对孙氏家族的统治是抱有很大的顾虑的。

因此赤壁之战前的江东,孙氏有支持者、有观望者;但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氏家族才真正有了坚定的统治基础,至少绝大多数世家表面上是完全服从孙氏统治的,像赤壁之时庞大的观望群体,再不复存在。这也是面临覆灭之危的赤壁之战时,孙权仅仅给了周瑜3万兵马,而逍遥津之战时,自己可以统军10万北伐的原因。

除了奇怪的东吴军队数量,东吴军队的战力也是一个谜,时而所向披靡,时而溃不成军,很难想象他们是怎样做到大胜与大败的逆转的。东吴大墓中的人俑群体,可以反映一些当时的东吴社会状况:其一,东吴统治阶层十分懂得过文雅的生活,防守之时他们会为了继续享受而拼命,但进攻之时他们又格外懦弱、惜命;其二,纵使战乱年代,东吴的统治阶层划分依旧明确,这是一个极少数世家统治绝大多数百姓的政权,世家完全把控着东吴的兴衰存亡。

如此逍遥津一战,孙权可以统军10万北伐,而又被张辽的7000合肥守军杀得丢盔弃甲,就解释的通了。赤壁之战后,孙氏对江东世家形成了绝对的压制力,孙权出于对领土的渴望选择北伐,而各大世家为他“凑”足了10万大军。这10万大军中,大半是各大世家贡献的私兵,他们有的年迈不堪、有的从未进行过训练、有的刀剑铠甲并不完备。这是一支汇聚而来号令并不统一,又谈不上是精锐之师的北伐大军,他们中有世家子弟、有农夫百姓、有山越俘虏,内部不团结、战心也不强。

根据东吴历次北伐的军队人数来看,他们的北伐就是一次次如此荒谬的尝试,世家不想打,孙权又不让不打。于是世家就贡献庞大的私兵群体,满足孙权北伐拓土的愿望,但这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实际战力实在不敢恭维。孙权就是统领的这支大军连连北伐,次次惨败,最终心灰意冷,晚年痴迷于立储君和世家代表参与的宫斗之中。

或许是老而昏聩,或许是报复世家,亦或许是借机打压部分世家,孙权晚年东吴内部经历了一场大动荡。孙权死了,但东吴军队进攻力几乎为零,防御能力接近满格的奇怪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东吴政权的覆灭。一个除了孙氏,上上下下都无战心的政权,怎么可能逐鹿中原呢?当然中原太过遥远,一座巍巍矗立的合肥,就足以抵挡一代英主孙仲谋,这是孙氏的悲哀,更是由东吴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切。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江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