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看中民间一物,命人带回北京,结果发现是一传世大宝贝

2020-09-18 14:25:20 作者: 乾隆下江南看

乾隆六次下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之一;他每次南巡时,沿途百姓都进贡各种“土特产”,卖力讨好他;如果某物和皇帝沾上边、甚至被看中,则马上身价百倍;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就看中一物,还命人带回宫里,最后它成为一个惊世之宝,传给子孙后代;事情经过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已经七十岁高龄的乾隆第五次南巡;沿途各地官员纷纷上贡特产,希望得到圣上青睐;行至黄山附近,太监奏报说,有一个歙县的盐商献上本地戏曲节目。

明清时在安徽歙县一带,有一雄霸商界500的帮派称之为“徽州商帮”,其中以“盐帮”为代表;帮中有实力的富商往往富甲一方,他们得知乾隆要南巡,到处搜集可能被圣上看中的物品;当时为了研究拿什么讨好乾隆,徽州商帮开了个会;

有一个歙县的大盐商叫江春,他酷爱戏曲,家中经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江春说,闻听乾隆颇爱听戏,为何不献上流行的“乱弹”?古时候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听戏;“乱弹”指的是当时徽州富商中流行的一种“乱弹乱唱”的徽戏剧种,即各种唱腔聚在一起,同声腔同台互补,这种“乱弹”十分红火,几乎所有富商家里都养着戏班;每当逢年过节或者遇到庆祝活动,富商就在家里搭台唱戏,热闹非凡;

江春的话一说出,就有人不同意,因为宫廷贵族都是听昆曲,它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尤以“雅”见长,清政府将其列为“雅戏”;而“乱弹”只是民间戏曲,太俗气,上不了台面;但是江春认为,送礼讲究一个“奇”字,正因为乾隆皇帝从来只听昆曲,难免觉得乏味,给他换换口味说不定能出奇制胜;“有道理……”大多数人同意江春的观点;于是,徽州商帮不惜重金包装本地徽剧色艺,为乾隆献唱。

喜欢新奇事物的乾隆果然很喜欢“乱弹”这种眼花缭乱的热闹劲;演出当天,各戏班纷纷登台,使出各自的绝活,给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之后,他十分想念徽戏热闹非凡的场景,于是下令徽州商帮推荐戏班进宫唱戏;1790年秋,乾隆正准备八十大寿,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当时名叫江鹤亭的盐商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宫参加祝寿演出;此时的徽戏中不仅融进了二黄腔、昆曲、高拨子等各类唱腔,还加入了精湛的武打做功;表演得到满堂喝彩,异常成功;在三庆班之后不久,又陆续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戏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戏剧坛,史称“四大徽班进京”;接下来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诞生了我国的国粹——京剧。

清朝时期很多艺术文化都发展到顶峰;京剧的出现体现出古人丰富的智慧,它是前辈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是全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学习并将其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清史稿》《扬州画舫录》《中国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