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身上带有非常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明知道事不可为还要去做,哪怕蜀汉灭亡后也要找机会复国,最后死于复国的计划中。刘备集团或者蜀汉初期也是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的,但是随着北伐事业的长期停滞,蜀汉国力的日渐衰退,蜀汉又逐渐回归现实。在蜀汉后期,主战派和反战派的对抗非常激烈。姜维肯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他面临非常巨大的阻力,有三个比较有分量的政敌——诸葛瞻、董厥、樊建。他们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呢?
蜀汉对北伐事业的态度
蜀汉的北伐事业的热情,是呈现出一种衰减的趋势的。从蜀汉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28年到234年),这段时间是诸葛亮执政。诸葛亮是一个主战派,所以蜀汉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六次北伐,诸葛亮亲自带兵就有五次。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长史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成为蜀汉第二任执政者。蒋琬也是一个主战派,甚至比诸葛亮更加激烈,打算沿汉水从上庸进攻襄阳。但是蒋琬的北伐事业却没有能够实现。第一是因为太过冒险受到朝中的巨大阻力;第二就是蒋琬个人身体原因。
在蒋琬去世后,费祎和姜维成为执政者。姜维是名义上的执政者,实际上在蜀汉的政治上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而且费祎的地位是要高于姜维的,姜维要受到费祎的限制。姜维是想进行北伐的,但是费祎是一个反战派,所以一直压制姜维的北伐的欲望,仅给姜维一万人进行北伐。
在蜀汉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费祎被姜维北伐时带回来的曹魏降人郭循刺杀。上文也说到了,姜维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不大,这个时候尚书令陈祗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要高于姜维,但是他是一个主战派,和姜维立场相同。所以姜维进行了多次高频率、大规模的北伐。姜维胜利的时候,蜀汉的反战派的声音无法撼动姜维;但是在"段谷之战"的巨大失败后,反战派的声音也高涨起来。
比如说谯周就极力反对陈祗和姜维的北伐事业;甚至姜维的战友廖化、张翼等人也不支持姜维北伐,廖化和张翼都是对曹操集团或者曹魏进行战争的蜀汉名将,对姜维颇有微词,可见姜维北伐确实不再符合蜀汉的人心倾向;这些人物对姜维的影响有限,而诸葛瞻、董厥、樊建这三个人,拥有平尚书事的权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姜维这个名义上的大将军录尚书事。诸葛瞻等人试图夺取姜维的兵权,让右大将军、永安都督阎宇取而代之,导致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屯田避祸,可见姜维对这三个政敌的忌惮。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个人。
诸葛瞻、董厥、樊建
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也被蜀汉人包括刘禅给予了厚望。刘备集团或者蜀汉只有两个军师将军,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诸葛瞻。军师将军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官职,但是它的这种特殊性,体现出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
从诸葛瞻的个人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与陈寿的关系非常恶劣,陈寿在修史的时候加入了很明显的主观色彩。所以诸葛瞻的历史形象也不算特别好。整个传记中只有"工书画,强识念"寥寥几句的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基本上信手拈来,小编就不在这里赘述。由于陈寿这种主观的记载,历史上的诸葛瞻的形象或许是比较单薄且片面的。不过诸葛瞻至少是为蜀汉捐躯的忠良,在"魏灭蜀之战"中与儿子诸葛尚在绵竹抵抗邓艾直到战死。诸葛亮积劳成疾,诸葛瞻、诸葛尚战死沙场,对蜀汉也算是满门忠烈了。
董厥:董厥曾经是丞相府的令史、主簿。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解散了,董厥进入尚书台成为尚书仆射。当时姜维名义上录尚书事,实际上不管事。陈祗作为尚书令执政,尚书仆射就是尚书台的二把手。等到陈祗去世之后,董厥就成为尚书令。这对姜维的北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樊建:樊建与董厥一样,都是荆州义阳人。在蜀汉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孙权这个时候病得很严重,没有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樊建与宗预二人的优劣。宗预曾经也出使东吴,和孙权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关系。诸葛恪的回答是樊建才能不如宗预,但是性情优于宗预。蜀汉灭亡之后,樊建还与晋武帝司马炎谈论诸葛亮的治国之道,以及帮助邓艾平反。
诸葛瞻一派对姜维的影响
在《三国志》中记载,姜维因为得罪了宦官黄皓,被逼得不敢回成都,去沓中屯田。其实并非如此。黄皓确实比较有权势,与姜维的关系也不太好。但是真正想要扳倒姜维是诸葛瞻、董厥、樊建一派,与黄皓是两支力量。之所以《三国志》记载成黄皓,也是源于陈寿与诸葛瞻的恩怨,把诸葛瞻的行为安在黄皓头上,指责诸葛瞻不能匡矫宦官佞臣。所以原本是主战派和反战派的斗争就变成了黄皓与姜维的门户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