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诏圣》云:“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罪罚制度,犯错就得负责,在至今不变的道理。中国的刑罚制度史代表着华夏文明的进步和人民智慧发展的过程。与21世纪所拥有的人性化惩罚制度相比,历史上的刑罚更加原始化,更加残酷。
从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分常见的惩罚罪犯的场景,诸如夹手指、滚钉板、砍头等简单粗暴的身体折磨。但其实不为我们所见的酷刑数不胜数,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商朝刑罚尤为典型,纣王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他与夏桀并称“桀纣”,二人都是典型的暴君,炮烙之刑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与这些让人汗毛四起的暴行相比,“流刑”算是古代相对比较人性化的刑罚。但即便是流刑,押运犯人也是非常的艰辛,可是为什么碰见女犯人,差役们都要抢着去干呢?流刑的起源
在电视剧中常见的流刑,就是将犯人流放到远离家乡的某一个偏远贫瘠的地点,并通过劳动对他们再一次造成身体和内心的折磨。若一个人犯罪被判处流刑,那他基本就对生活无望,不在路上累死,就是在起点或者终点死亡。所以流刑是当时所创建的五大刑罚“笞刑、杖刑、徒刑、流行、死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惩罚制度。
这五大刑罚起源于秦朝,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只要犯错,就得接受这其中之一的惩罚。常见于电视剧中逼供画押的场景中,我们会看到笞刑和杖刑,相对简单粗暴,而且能即时达到效果,是短时间上肉体的摧残。徒刑就是处罚一个人短时间的从事体力劳动,是相对简单的肉体惩罚,流刑则是徒刑的升级版,这两种刑罚一旦触犯,就意味着自由不保,身心俱疲。而这些刑罚具体起源于秦朝的商鞅变法,那时候的人们已经逐渐脱离野蛮,建立许多规则制度,但这些所谓的治国手段中还依稀能看到曾经野蛮人类的影子。
虽然进入文明时代,但这些严厉的制度让人胆战心惊,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五马分尸”也是源自于商鞅变法的死刑中的一种,也称之为“车裂之刑”。这些残酷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秦朝巩固地位,却让许多人死于酷刑,商鞅自己最终就死于车裂之刑,不得不慨叹,因果报应。但也不是所有犯人都会接受这种酷刑,只有罪恶滔天、罪有应得或者惹怒皇权、罪不可逆,极刑一般不会乱用。十分残酷的流刑
流刑虽让人免于死亡的恐惧,高兴于能够活命,但它让人活着体会自己从未受过的折磨,这被惩罚的劳作可不是让人去体验“种豆南山下”的惬意。在劳作中会有监工以不同的方式鞭笞犯人进行超大强度的工作,在伙食上也不会有平常生活中的正常饮食。由于地处偏远,负责管理流放犯人的管理者一般贪婪残暴,对犯人非打即骂。鲜有人会像清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方拱乾一般“半肩行李半肩书”,而且“种花兼种菜”,还写出《宁古塔志》。
以清朝流刑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流刑对人体的极大折磨。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从北京到达宁古塔,可以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但几百年前,他需要每日步行50里路程,不管风雨,每天靠双脚在四个月内走完4000里路到达宁古塔。单纯徒步这么长时间已经让人难以忍受,流人还需身带枷锁和铁链,负重前行。这几千里的路程对于常人已经是肉体上的极限折磨,熬过这几千里路后,东北的寒冬继续给他们环境的折磨,牢房地处荒无人烟的东北边境,除去5月的温暖外,八月便进入冬天。
若是逃跑很有可能被冻死、饿死,迷失在森林、沼泽,被野兽吃掉。若是留在那里,接受命运,还可能会有被召回的一天。而这也是被流放之人精神上的折磨之一。其他朝代的流刑与清朝的大同小异,只是清朝的流刑有更为细节、规范的规则,与秦汉时期初具雏形的流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刑罚。差役抢着押送流犯的原因
严酷的流刑,一般都会派两个差役押送流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又苦又累的活,差役会抢着去干,尤其是碰着押送女流犯时,更是一件炙手可热的差事。差役喜欢干这个苦力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他们并不属于正式官员,与普通老百姓相比,他们也只是有个固定工作的普通人。他们的俸禄微薄,甚至养家糊口都很难,若是他们没有别的收入来源,那生活很可能不如老实耕地的农民。所以他们就得想办法从任何可以捞油水的地方捞一把,而押送流犯时,流犯家属就是他们捞钱的对象。犯人家属也知道若自己不给押送的差役好处,那自己的家人在流放的路上不会有好日子过。所以只要不是全家都被流放,家里人倾家荡产也会趁着看犯人最后一眼的机会,塞给狱卒钱财,希望亲人在路上会有好日子过。
被处以流刑的犯人一般都是朝中官员,而这些官员随被流放,但仍然有被重新重用的可能,或者家里势力关系涉及范围很广。在接受他们家人的贿赂的同时,在路途上借其关系网络一用,毕竟差役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除去现实的钱财需求,还需要打点关系。而且这些被流放的富贵人家,一般都会有车马相送,所以差役即使来回颠簸几千里也不会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