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病死永安白帝城。临死前,刘备设计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政结构,即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陈寿在《三国志·李严传》中记载了李严在“白帝城托孤”中的职责: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只记得诸葛亮是托孤大臣,完全忽视了李严,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刘备“亮正严副”的辅臣设想,短短八年后就化为泡影,李严被废黜流放,最终悲愤而死。
李严被废的原因是这样的,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北伐大军的粮草军需供应。李严的运气太差,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线。怎么办?李严命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听从了。
但是,当诸葛亮撤退消息出来后,李严头脑发热,阴阳怪气地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他又上奏刘禅,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目的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显然是污蔑,当诸葛亮把李严让他撤军的信件展示给刘禅后,李严只能认罪,结果被废黜流放。
李严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然不合逻辑。有专家表示,李严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真相没这么简单,诸葛亮一定是发现了什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诸葛亮废掉李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早在建兴四年(226年)时,李严就表现了一丝不臣之心。李严在江州大肆建城,显然把江州作为了他的大本营。不仅如此,李严还要求诸葛亮还五郡划到他的名下,给他建设巴州。无数个日日夜夜,当诸葛亮绞尽脑汁要恢复汉室时,李严的影子总是萦绕在他的脑中,“此人万万留不得!”
对于李严的请求,诸葛亮一口否决,他认为李严要搞独立王国的,尤其是开府治事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资格。当然,除了保持蜀汉内部稳定外,李严这个人本身就很有问题。能力确实没问题,但李严性格上孤傲,一般人根本入不了法眼。
当时李严家乡乡民对他有这样一句评价,“难可狎,李鳞甲。”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有鳞甲,就说这个人很难相处,只能顺着他,逆着他则很难。总之,李严最终被废是诸葛亮平衡蜀汉内部各方利益的结果。
参考资料:《三国志李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