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三国蜀汉之主,也是近来受争议较多的人物,原因不外是历史上的好名声过多,得有人来踩一踩。正如曹操从曾经的被人唾弃,到现在的被追捧一样。
若我们抛开那些或褒或贬的观点,放弃自己的“上帝视角”,仅从一个旁观者入手,我们会发现,或许刘备更像一个普通人。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无不尤其独到之处。韩信说刘邦会“将将”,刘裕呢,则仿佛开挂一般,无论军事指挥能力,还是个人勇武(曾有数人击退千人的记载)都是一世豪杰。
杨坚、李世民,不说他们个人能力,仅仅家世便非一般人能比的。甚至一些“二代”皇帝,也比刘备强,汉武帝、刘义隆、朱棣。无论从哪里看,刘备似乎缺少成为君主的条件。
三国演义中,刘备以仁德称雄,团结在其身边的诸人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无不被其人格魅力吸引,仁德便是现在小说里的王霸之气。
小说虽脱离现实,却也不能太离谱,若刘备仅仅是个“仁慈长者”便引其他人纳头便拜,《三国演义》也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罗贯中很厉害,他给刘备安排一个皇叔的身份:仁德无双的没落贵族,理想的主人公。“皇叔”是小说中刘备必不可少的身份,但现实的刘备可比不上。
刘备父亲早死,同母亲靠贩履过生活。时势造英雄,若没有张角的黄巾军,也许,我们不会听的刘备的名字,更别说建立蜀汉了,历史就是充满意外。
刘备扬名于镇压黄巾,但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在陶谦将他请入徐州。试问:陶谦为何要请刘备来对抗曹操?
刘备到徐州后,兵马并不多,“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还是靠陶谦给的4000丹杨兵才有立足之本。所以陶谦引来刘备,绝不是因为他的实力。
那自然是因为刘备的能力——军事实力。刘备没什么资本,也募集不到多少兵马,打起仗不说身先士卒,也必定要亲自上阵杀敌的。
刘备的打仗本事怎么来的?从一场场战争中练出来的。刘备曾有向卢植求学的机会,可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就是一个不喜读书的调皮小子。
打仗有战术和战略之说,但刘备不过几百、一两千的兵卒,谈什么战略有点太早了,或者刘备吃了不读书的亏。而没有战略眼光的刘备,却吃了不少亏。打仗虽说互有胜负,但刘备个人的发展却总是“原地打转”。
问:同汉末诸侯接触最多的人是谁?答:刘备。东汉末年的诸侯吕布、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璋,刘备一一结交过,也同他们一一打过,这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曹操擒下吕布后,心中的第一个想法是招降对方,而不是杀掉。经过王必劝说后,曹操才下定决心杀掉他。
杀掉吕布的同时,曹操收留了刘备,同陶谦引刘备进徐州的原因相同:刘备的勇武。大概在曹操看来,刘备的优点同缺点一样突出。
刘备的优点是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同时代相比),缺点是没什么根基,易于控制。吕布麾下有极大势力,比如张辽,他肯定不是一个人投降。招降吕布的风险太高。
正是刘备如此突出的优缺点,才使得他能周旋于诸侯之间。曹操想利用刘备来控制徐州,袁绍想通过刘备打曹操后方,刘表将新野交给刘备,为荆州抵挡北方的曹操。
在诸多大佬眼里,刘备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刘备甘心吗?当然不甘心,否则也不会跳来跳去,铁心跟一个大佬,二、三把手不一定能混上,四、五把手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刘备一生没有特别惊艳的战争,却也称得上名将。刘备打仗在于一个“奇”,也许是早年实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军队),导致自己不得不避免正面冲突,以最小代价获取胜利。
夷陵之战前,陆逊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滑指刘备狡猾,事多指刘备打仗经验丰富。刘备自黄巾之乱,打到建立蜀汉,从北(冀州)打到东(徐州),又从南(荆州)打到西(益州),经验自不多说,不过他的狡猾从哪里来的?
刘备用兵多诡诈,早年的博望坡,引诱夏侯渊、于禁追击,差点提前结束夏侯渊生命。汉中之战,刘备绕过阳平,进军定军山,打得夏侯措手不及。夷陵之战也是如此,只不过陆逊没上当。
刘备在战场上如鱼得水,无论形势多恶劣、败得有多惨,总能收拾心情,重新出发。我说刘备便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是说他的才智一般,没有天才那么耀眼。
早年的刘备,也许像一只无头苍蝇,东飞飞,西飞飞,妄图找一角栖息之地,更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很像吗?早年的雄图大志,中年的迷惘失望:天下虽大,可我又该到往何方?
无论遭遇什么逆境,遇到什么挫折,刘备好比打不死的小强,总能换个地方,再次满血复活。正是多了这份坚韧,刘备的命运不同于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等人,终于迎来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