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北宋历史,大家脑海里基本上都会浮现出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格局。辽立国最早,宋统一后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
两国剑拔弩张对峙呢,党项人硬生生在西北打下大片国土,在夹缝中建立了西夏。
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党项人这么干是不是也太不把宋辽放在眼里了?
不过这种情况还是用拳头说话比较高效,仁宗年间北宋被西夏打的鼻青脸肿,算是认栽了,那辽国呢?
一、打钱
早期宋夏开战时辽国没什么动作,可能还挺幸灾乐祸的,甚至为了笼络党项人把公主嫁给了西夏国主李元昊。
但李元昊也不是个安分的主,在好水川、三川口几仗把宋军暴打了好几顿以后顿时信心暴涨。
你看,宋国和辽国势均力敌,我把宋朝打成这样,是不是也能把辽国一块收拾了?
在这种心态下李元昊渐渐的对辽国也就不怎么恭敬了,甚至还把和亲而来的辽国公主折磨至病死。
博物馆李元昊雕像
这辽国能忍?到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的时候,双方关系已经很紧张了,战争在短期内就可能爆发。
但关键是打仗得要钱吧?不止西夏要钱,辽国也要钱,然后他们沉吟思索了片刻后都感觉宋朝可能比较好宰。
西夏不想两线作战,立刻与宋朝议和,条件是给钱。
宋朝方面钱不钱的倒是问题不大,就是在称号方面态度挺坚决的,李元昊的想法是称皇帝,宋朝不肯。
经过漫长的拉锯谈判,最后结果记录在《宋史》中:“犹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
简单来说,李元昊叫宋仁宗爸爸,作为爹宋仁宗每年给西夏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叶三万斤。
西夏在谈判中成功捞到了不少好处,但辽国下手更加快,早在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年)就已经对北宋重兵压境。
这就是宋史上著名的“重熙增币”事件,宋辽两国的谈判基本上是宋夏谈判的翻版。
经过激烈的争执,北宋答应在之前岁币的基础上每年再加绢十万匹,白银十万两。
钱给了尊严得要吧?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北宋名臣富弼,《宋史》记载:“契丹主曰:“南朝既增我币,辞当曰‘献’。弼曰: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
简单来说,当年澶渊之盟时宋辽两国约定为兄弟之国,谁家皇帝年纪大谁就是哥。
当时宋仁宗比较大,北宋觉得哥哥给弟弟东西怎么能用“献”这个词呢?应该用“纳”。
不过辽国比西夏更强大,连这个面子也不想给北宋,最后的用词还是“献”。
西夏:爸爸打钱!
辽国:哥哥打钱!
虽然在嘴巴上好像占了点便宜,但被轮流敲诈的北宋还是觉得很委屈,不过接下来的事就很让人兴奋了。
辽国派遣使者到北宋,很高调的宣布我马上要收拾西夏,你不准和他谈判!
北宋那个高兴啊,辽国和西夏开战,要有好戏看了。礼部郎中吴育建议道:“今二番自斗,斗久不懈,可观形势,乘机立功。”
然后宋朝就派人通知西夏,辽国原谅你我就和你谈判,又和辽国拍着胸脯保证,我已经让西夏和你道歉了,在此基础上我才会和李元昊议和。
到了这个地步,军费已经敲诈到了,辽夏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
二、贺兰山之战
双方开战的爆发点是辽国境内的党项人发生叛乱,碰到这种情况辽兴宗当然是立马派了招讨使带兵平叛。
结果李元昊带人把辽军狠狠教训了不说,还把招讨使给砍了。
辽国的文风远没有北宋昌盛,文献记载往往较为粗糙。因此后世编纂的《辽史》也相对简单,很多事甚至含糊不清。
但对本次挑衅,《辽史》记载非常详细:“五月壬戌朔,罗汉奴奏所发部兵与项战不利,招讨使萧普达、四捷军详稳张佛奴殁于阵。”
花了这么多笔墨记录,你看都把辽国气成什么样了?然后辽军开始大举进攻西夏。
关于西夏的地理特征,我曾在先前的一篇文章中详细探讨过。
简单来说西夏的领土虽然看起来大,但大多数区域都是戈壁沙漠。
西夏控制区部分地理特征
真正能住人的总共就三块地方。
定难五州,今鄂尔多斯草原。
灵州,今宁夏平原。
河西走廊,今甘肃。
不过宜居面积小不代表好打,西夏和北宋以横山山脉为界,基本可以算据天堑而守。
和辽国的交界处没那么险要,特别是鄂尔多斯草原直接暴露在辽军骑兵的锋芒之下。
但好在核心区灵州有黄河和贺兰山的双重阻隔,同样易守难攻,否则恐怕很容易就会被辽国消灭。
针对这样的地貌辽国的想法也很简单,直接平推过去不就好了?我大辽兵锋所指什么问题解决不掉?
于是辽兴宗御驾亲征动员十多万大军分三路出发。
北路军与中路军由骑兵、步兵混合而成,属于主力部队,渡过黄河后负责拿下西夏首都兴庆府并解决周边党项人聚居点。
无定河,当时辽国攻夏的补给线
南路军是纯粹的骑兵,任务是把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西夏人统统扫平。
这么大的架势怎么看都是冲着灭国来的,李元昊特别紧张,下令坚壁清野,别说粮草物资连水井都要全部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