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至高无上,但天子并非万能之主,他们也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无可奈何之处。天要降雨,娘要嫁人,天子也没法阻拦;秦始皇想长命百岁,结果半百而亡;王莽想恢复井田制,结果寸步难行……《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同样是力不从心,处处受制于人,以至于阿尔泰打了败仗,雍正也只能妥协退让。
雍正
阻力太大,盟友太少
人只能被征服,很少被说服。没有绝对的力量,就难以压制对方。雍正继位之前,以“孤臣”自居。然而,“孤臣”是一把双刃剑,在得到康熙欣赏的同时,也为自己树立许多对手。所以,雍正继位后,朝堂上真正的盟友,可谓少之又少,也就一个半。一个是胤祥,夺嫡的最大功臣,在立场上基本与雍正保持一致,只要雍正有困难,胤祥都会挺身而出;“半个”是张廷玉,他是上书房大臣,但毕竟忌惮皇权,为了自保,很多时候都在“打太极”。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
一、清流派,这些人高举圣人之言,以维护既得利益为宗旨,一言不合就开骂,有时候支持雍正,有时候反对雍正。
二、八爷党以及隆科多等人,这些人完全站在雍正的对立面,拿着康熙语录,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是雍正治国理政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对手。
隆科多
三、以马齐为首的中间派,这些人基本上中立,谁也不得罪,存在感比较低。
当雍正得知阿尔泰打了败仗还向朝廷邀功时,顿时大发雷霆,他要处罚,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赞成。隆科多武将出身,军事层面的事,他一清二楚,但他既没说出实情,也没掉头力挺。张廷玉、马齐知道行情,但不敢说;十三爷病了,没有上班,给不了雍正助力。八爷一席话,又让雍正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因此,雍正即便有情绪,也不好发作。
张廷玉
八爷的话,确实很有道理,而且可行性也不错
老八的话,说出几个要点:
一、讳败为胜是边关多年的老毛病,一时半会改不过来,即使换了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效果。
二、驻守的地点为边远沙漠,没人愿意去,处置了忠臣就会让边关将领寒心。何况,新人去了镇不住场子,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去代替。
三、先表面支持,调拨一万石粮草,然后私下点明,让其畏威怀德,为国尽忠。
胤禩
从处置阿尔泰的危害到具体解决方案都列出来了,而且是站在大清江山社稷的立场,雍正不懂军事,一时黔驴技穷,只好按老八的意见办了。
雍正作为帝王,生气归生气,理性归理性,即使心里不太愿意,但好的建议,还是要采纳的。如果一意孤行,处罚了阿尔泰,危害的就是江山社稷。
张廷玉刚刚开口,就被帝王权威怼得哑口无言。朝廷的几位军机大臣都在旁边看着,他们打心里都已经认可了八爷的建议,你雍正再不虚怀纳谏,以后谁还敢说话,谁还愿意真心实意帮你。
马齐和张廷玉
保持西北稳定
自从康熙晚年起,西北战火重燃,老十四虽然受任于败军之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西北的隐患。以至于雍正继位之初,外部环境相当不好。雍正派了年羹尧出任大将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暂时平息西北。后来,年羹尧居功自傲,还杀了孙嘉诚,被雍正清理。西北的领导权,又落到了岳钟琪手里。
岳钟琪是个汉人,而且是岳飞的后人,这个身份问题让他很难被朝堂认可。关键是,从他纵容手下报告“小胜利”就能看出,他的军事领导才能远不及年羹尧,给雍正制造不少烦恼。雍正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给岳钟琪制造压力,那西北的局面说不定就要失控,外面的阿拉布坦死灰复燃,内部军营各山头群龙无首,新政又会半途而废。所以,雍正妥协之后,才赶紧找十三爷商议,也想试探一下胤禵有没有出山的可能。
岳钟琪
秋媚说:阿尔泰讳败为胜,反应了边关的陋习,也证明了刷新吏治刻不容缓。雍正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要清理了反对派,然后才能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