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戎伐齐,齐国就向郑国求助。郑庄公也真够意思,立刻派了自己的儿子——太子忽,出兵相救。太子忽也是一位出色的战将,到了齐国之后,打败了北戎,还俘获了两位主帅,少良和大良,砍了三百个士兵。
齐国的君主很高兴,一高兴就准备把女儿嫁给太子忽。一个是齐国的公主,一个是郑国的太子,这亲事看似门当户对。没想到,太子忽居然一口回绝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比郑国强大,齐国的公主不是我合适的配偶。”于是,就留下了一个成语——齐大非偶。
其实,这并不是齐国第一次想把自己的公主嫁给太子忽了。数年之前,齐僖公就想把女儿文姜(就是历史上那位著名的美女,和哥哥齐襄公有故事的那位)嫁给太子忽,也被太子忽拒绝了。后来,文姜就嫁给了鲁桓公。
这一次,太子忽再一次拒绝了齐国的提亲。郑国的上卿祭仲就劝他:“太子还是娶了这位齐国公主的好,因为你父亲身边受宠的女子太多了,儿子也有好几个,你娶了齐国的公主,将来万一有什么事,也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援,多好!”
可是,太子忽依然坚持拒绝了。那么,两次拒绝了齐国的亲事,并且留下了一个成语——齐大非偶的太子忽,后来怎么样了呢?
不久之后,太子忽的父亲郑庄公就病故了。按照程序,太子忽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君位,成为后来郑昭公。能够顺利地继承君位,不等于能够顺顺当当地在君位上坐着。因为郑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公子突。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雍氏的女儿,雍氏在宋国是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
于是,雍氏就耍了个小伎俩,把那位劝太子忽娶了齐国公主的祭仲,骗到了宋国,然后就扣押了起来,威胁他说:“你不让我外孙公子突当君主,我就杀了你!”
祭仲一听,这可咋办啊?我不能把命丢在宋国了。于是就和雍氏结盟,答应了雍氏的要求。回到郑国之后,就拥立了公子突做君主,也就是后来的郑厉公。一个郑国不能有两个君主,“齐大非偶”的太子忽,此时的郑昭公,失去了大臣的支持,只能仓皇出逃,跑到了卫国。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太子忽,娶了齐国的公主,宋国和郑国的大臣,敢这么容易就把太子忽撵下君位吗?齐国的实力可不是白给的,不可能让人白白欺负他的女婿。年轻时候的太子忽,一时耍酷,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齐大非偶”的故事,也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那位祭仲拥立了郑厉公之后,也膨胀起来了,在郑国大权独揽,郑厉公心里很不满,就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了祭仲。雍纠就和自己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就去和自己的母亲,也就是祭仲的老婆商量,问母亲,“丈夫和父亲,究竟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就说:“天下人人都可以做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从此又留下了另一个成语,叫“人尽可夫”。
于是,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祭仲便先下手为强,杀了雍纠,郑厉公仓皇出逃,跑到了蔡国。于是,郑昭公(太子忽)又回到了郑国,继续当君主。
一件让人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郑国还有一个大臣叫高渠弥,当初郑庄公曾经想让他做卿,但是太子忽(郑昭公)很讨厌他,就从中作梗。如今郑昭公又回来当国君了,高渠弥心里就很担忧,怕郑昭公杀了自己。怎么办?先下手为强吧。于是,就找了个机会,杀了郑昭公,拥立公子亹为君。
“齐大非偶”的太子忽,终究还是死于非命。如果不是他年轻的时候耍了一下酷,断然拒绝了齐国公主,或许,凭着齐国这个强大的外援,他的结局不会这么悲惨,最起码,不可能被弟弟公子突(郑厉公)撵下君位。耍酷,有时候只能是一时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