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字而流传千古的16首经典诗词

2020-09-29 09:16:40 作者: 因为一个字而

有的诗人,因为一首诗流传千古,如写下《枫桥夜泊》的张继;

有的诗人,因为一句诗流传千古,如写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王湾;

有的诗人,因为半句诗流传千古,如写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秦韬玉;

还有的诗人,因为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

古时,诗人重于炼字,下面这16句传诵千古的诗词,因为一个字或两个字,而流传千古,让人拍案叫绝。

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推敲”是炼字的经典故事。因为“推敲”两个字,贾岛还冲撞了当时的京兆尹韩愈,传下一段佳话。

拜访友人,不知友人在不在家,所以,“敲”字好一些。而且,在静谧的环境中,一个“敲”字,使静夜更添了几分声响。

2.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一个“闹”字仿佛使人看到春日红杏怒放盛开,生气勃发,如火如荼,如喷火蒸雾,写尽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个“绿”字,王安石经历数十次修改才成,已经成为炼字的经典示例。

“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风如在眼前。

4.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维《书事》

“欲上人衣来”是传神之笔,一个“上”字,仿佛让人看到,坐在苍苔之间,浓浓的绿色掩映在衣服上,似乎要爬到人的衣服上。

这一句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5.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一枝开”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6.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7.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作为流放之身,宋之问离家越近却却胆怯。

一个“怯”字将诗人心中那忧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怯’字写得真情出。”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个“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有的版本“见”字写作“望”字,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9.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0.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11.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欧阳修《临江仙》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

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12.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李冠《蝶恋花·春暮》

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

清·沈谦:“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13.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月亮从云中跑出来,花枝摇曳,映着地上的影子,张先说“花弄影”,一个“弄”字,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多么生动,多么天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