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成祖——朱棣

2020-10-08 20:35:50 作者: 闲话明成祖—

利益即人心。

故宫 一景

朱棣的燕军,军饷永远是全国最高的;下属求他办事,能办的他一定满足;行军途中伤病无人照料,他会让出自己的坐骑;敌军的俘虏,他一向优待,投诚的给编制给待遇,不愿意留下的,给盘缠给干粮放其归乡。

有一次朱棣路过闹市,撞见一个衙役在欺负小贩,当场拔剑劈死了该名衙役,赢得在场百姓一片称赞;甚至他连帮助过自己守城运送石头物料的妇女都记得,在登基后给予米布的奖励。

看完这些,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朱允炆派到朱棣身边监视的人能够被策反;朱允炆的皇宫里有这么多的宦官为朱棣传送情报;南京的朝堂之上有这么多朝臣在听闻朱棣造反后选择闭眼噤声。

明代官员

一时的恩惠与姿态,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能做到朱棣这样的,确实少之又少。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人心除了靠利益交换,还可以用恐惧征服。

朱棣打下南京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对建文旧臣的政治清算。对于那些“顽固派”,朱棣丝毫不介意大开杀戒。

黄子澄一家六十余口被杀,三百多名亲属被发配;方孝孺被诛十族,连坐被杀者近达九百人;御史景清被处以磔刑,夷九族;连南京城破时自尽的礼部侍郎黄观,也逃不过被诛九族的命运。

故宫 一景

与此产生鲜明对的,是杨荣,解缙等人主动向朱棣献好,换来了仕途的飞跃。

在朱棣的价值观里,什么是人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即是人心。

这手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朱元璋就经常用。草莽军阀出身的朱元璋,培养出了一个文人太子,一个天真的孙子,却也养育出了朱棣这样职业的军人与政客。

有时候想想,朱棣与朱元璋在九泉下相见,做爹的到底是要教训这个儿子还是忍不住地去夸他?临朝听政,千古一帝

再简单讲讲朱棣一些事情吧。

之前说过,朱元璋算是军阀起家。元末乱世,动荡的社会往往能够滋生极端的思想。所以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

建国后,朱元璋是信佛的。特别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就给每个儿子的身边都配了一个僧人,一来想用佛法影响几个儿子,二来也想让这些僧人给亡妻诵经。姚广孝就是这样走到了朱棣身边。

姚广孝 像

但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尊崇儒家。尊儒的本质,就是大量启用文官。这点其实非常重要。明代皇室一直有信道信佛的传统,这也导致很多僧道方士陪伴在皇族左右,影响朝廷的政策,或者说佛道的一些思想学说在影响朝廷人心。

朱棣用尊儒,来肃清一些宗教思想对朝局的影响,并通过选拔文人入朝为官,培养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的人才来治国。在古代,治国这条路本来就是文人的专业。这为大明之后的长治久安,奠定了人才基础。

明代官员

尊儒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科举制度的变革。

蒙古人玩科举,曾经一度废止,即便后来重开,也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我们现在所说的明清科举,大体上是朱元璋的洪武初年恢复的,而再细分到所谓的“八股文”,则要从朱棣时期开始出现,到成化年基本定型。

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八股文”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产物,起码放在当时其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清代科举榜文

“八股文”很难,难到你要苦读十数载把几本书翻来覆去读烂才堪堪能写。谁会去这样苦读?——寒门子弟。因为这是他们谋求阶层跨越的唯一主流途径。所以起码,在写“八股文”这件事情上,大明那些功勋阶层的子弟不是寒门学子的对手。

当科举取士慢慢成为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流模式,那些躺在父辈恩荫之下的功勋子弟便慢慢被驱逐出朝堂的核心圈子。而这些自小接受君臣父子理念的儒家学子,在担任朝廷官员后会有更强的忠君观念,更强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为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这也是朱棣打压南方旧文人集团与南方地主财阀的重要手段。

明代官员

包括朱棣后来迁都北京,你真的以为仅仅是皇帝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虚无缥缈的风水地势之说就能让一个帝国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物力去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封建政治什么都是表象,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不论朱棣如何修饰这场“靖难之役”,其本质都是藩王作乱。所以在维护皇位的正统性上,朱棣真的煞费苦心。

编修《永乐大典》,一方面彰显盛世,因为修书需要国家力量的巨大投入;另一方面,在修书的过程中朱棣可以对天下书籍进行筛选,甚至直接粗暴地封禁,修改,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永乐大典

朱棣登基后,先是恢复了所有被朱允炆削掉爵位藩王的政治地位,接着就开始以更换就藩地,削减护卫,限制藩王权力,加强地方政府对藩王监控等一系列手段,一步一步地进行削藩。连宁王朱权都能够被朱棣的一句“中分天下”给骗了,其他不入流的兄弟子侄们,怎么是朱棣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