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成祖——朱棣

2020-10-08 20:35:50 作者: 闲话明成祖—

大明“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代第三位君主,明太祖朱元璋之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年号永乐,42岁登基为帝,在位二十二年。

朱棣 像

论明朝皇帝的知名度,朱棣绝对应该在三甲之内。“奉天靖难”,北征蒙古,讨伐安南,迁都北京,创建东厂,设立内阁,驻军哈密,远航西洋,《永乐大典》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词统统都打着朱棣的标签,说他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以外最牛的一位皇帝,我想应该异议不大。

但抛开这些所谓的文功武绩,朱棣这个人怎么样呢?对于朱棣,我确实有一些话想和大家聊聊。北平有王,其志大焉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至正二十年,朱棣出生在南京。当时陈友谅正在进攻安徽涂县,四子出生的消息显然无法迟缓朱元璋忙碌的步伐。

到至正二十七年的时候,随着朱元璋准备称帝,做父亲的他才终于缓下来看一眼自己的儿子们。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一年七个儿子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朱元璋 像

洪武三年,10岁的朱棣做了大宗正院(宗人府)的二把手。一把手是朱棣的二哥,另一位副手是朱棣的三哥。这段任职经历,为朱棣登基后灵活处理削藩事宜,裨益良多。

朱元璋很早就让三个稍长的儿子参与到朱家宗族事务的管理上来,做老父亲的显然对儿子们有特殊的安排。

果不其然,朱元璋是打算仿汉制,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拱卫中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朱元璋对于儿子们的教育非常看重。除了遍请名师外,朱元璋自己也常常现身说教。他注重儿子们的心性与体魄,要他们参加军事训练,要去凤阳老家体验生活。

明军图卷

洪武十三年,20岁的朱棣正式就藩北平。

父亲朴素的作风,让朱棣明白了务实;大宗正院的任职,让朱棣学会了手腕;凤阳的忆苦思甜,打磨了棱角;良好的教育经历,培养了眼光。在所有这些特质的加持下,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在慢慢滋生,叫野心。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搭台,朱棣唱戏,傅友德陪演,朱棣完成了人生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首秀”。以朱棣为核心的此次北征,击败元将乃儿不花部,并逼降其部族,所获人马牲畜无数。

朱棣 像

也就是这一战,为朱棣在大明军界真正打下了坚实的好口碑,获得了开国功勋集团的认可。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奠定了初步人心的基础。当时连朱元璋都兴奋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野心的壮大,需要的一种叫威望的土壤。

朱棣已有军功,在北平的治才亦被认可,但他仍旧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伦序,再如何皇位也到不了他的手上。但上苍似乎有意在撩拨他。

朱标 像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洪武二十八年,二哥离世;洪武三十一年,三哥病故。而父亲朱元璋驾崩的时间,也在洪武三十一年。

洪武三十一年对朱棣来说一定是非常煎熬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了所有在世皇子中的长子,这一年父亲朱元璋身体已经风雨摇摆。

在北平城的无数个夜晚,他多想走进南京城,走到父亲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想告诉父亲,不论从能力还是辈分,他现在都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为什么要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 像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其实很好理解。对于朱元璋来说,儿子们长大了就要分家。长子朱标已经分得了最大的一份家产——皇位。那么朱标死后,这份家产自然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

但朱棣的想法也没错。父亲还健在啊!哪有爷爷健在就把家产留给孙子的?大儿子死了,不是应该重新再分一次吗?!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因为“主弱臣强”,所以他要把儿子分封到各地,并给予一定的武装力量,来保卫朱家的政权。吃过苦的老一辈人,有这种想法其实非常自然,但老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龙椅

分封到各地的儿子们,难道就不是臣了吗?皇室天家,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间那少得可怜的骨肉亲情,能经得起考验吗?

朱元璋信,可朱允炆不信,朱棣也不信。“靖难之役”在所难免。潜龙出海,驾驭人心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靖难之役“朱棣明明以一隅而抗全国,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登基之后朱棣明明滥杀大臣,却依旧能取得如此耀眼功绩?

因为朱棣懂得驾驭人心,这是他最大的武器。

明代官员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式文人,并没有学到朱元璋治国的精髓。他的行事总是太想当然,过于理想化。政治是一门开放性多学科的复杂课题,如果仅仅用一种思路去解题,路往往就越走越窄。

封建时代的君主之所以是君主,是因为你能够平衡各方事态,协调各种资源,自然就有一群人围绕在你的身边。而不是你坐到君主的位子上,所有人就必须理所当然地臣服你,听命于你。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