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宁庵遗址位于邓州市张村镇东南两公里处的郭王行政村与路庄行政村之间的保宁小学院内,虽然在八十多年前改建为一所乡村小学,但是,当地老一辈都说这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当地人说保宁庵所在地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因为这块宝地是北宋初年朝中大夫苗训后人看中的。那么,苗训为何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怎么与北宋大夫牵连在一起呢?这还需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说起——
话说后周重臣赵匡胤在金牌策划师赵普的策划下,于公元960年大年初三假报军情,慌说契丹入侵,骗得后周幼主的旨意:率大军北上抗敌。结果赵匡胤带兵出京都汴京二十里,就在陈桥驿安营扎寨,发动了兵变。赵匡胤不动一刀一枪就“黄袍加身”,当了皇帝。
在发动陈桥兵变的过程中,为了制造舆论,使赵匡胤赢得众人的信任,策划师赵普派另一位谋士楚昭辅去找一个道士来装神弄鬼,鼓动将士造反。于是,楚昭辅就去华山拜见当时著名道士陈抟,陈抟推荐了得意弟子苗训。
苗训在师傅陈抟的亲点下,虚心求教,寻师访友。他目睹国家分裂,百姓遭受战乱,饥寒交迫,哀鸿遍野的凄惨景象,决心为江山社稷建功立业,造福于黎民百姓。
苗训随楚昭辅踏入军营后,在将士中散布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而且互相争辉,暗示着一国二君,必将有新的天子出现,这是天命所归的征兆。众将士也随苗训看天瞅地,觉得苗训说得很有道理,就随赵普、楚昭辅、苗训等一起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靠着手下的兄弟发动了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苗训被封为掌管翰林天文的大夫、任检校工部尚书。后来,为稳固自己的皇权,赵匡胤又实施了“杯酒释兵权”,使手下那些功臣名将心服口服地回归故里享清福去了。
杯酒释兵权后,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赵匡胤,命人把一起喝酒的邓恩推出去斩了。醒酒之后,赵匡胤把自己的错推到了苗训身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醉酒杀了邓三弟,醒酒免了苗先生”,成为赵匡胤一箭双雕除去心腹之患的妙招儿。
苗训被罢免之后,一家老少被赶出汴京。苗家人从汴京一路向西南落荒而逃,落脚到穰县境内、湍河西岸的张村古镇。唐宋时期,张村古镇称为穰西,因靠临湍河,土地肥沃,是一个富庶之地。但由于连年战争,穰西几千顷良田也无人耕种,一片荒芜。
苗训家人就在穰西东南两公里临河地带,选一处高地搭建窝棚,开荒耕田,春种秋收,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天长日久,苗训家人居住的地方,被当地人唤为苗家湾,也有人叫苗楼。
苗家人多多少少都能识点天象,发现居住的地方真是块宝地,就兴建了一处寺庙,因北边已有一处气势恢宏的米粮寺,苗家人就按照“一寺对一庵”的规矩又兴建了一处庵庙,取名“保宁庵”,意为确保苗家后世福康安宁。
因苗家人积福行善,修桥补路,十年后,太祖赵匡胤饮酒暴死,太宗赵光义登基,为苗家赦罪,官复原职。人们说是苗家人修建保宁庵积了德,才是苗家后人荣归朝廷。
保宁庵从此香火旺盛,庙宇规模不断扩大,宋、元、明、清近千年里,享誉豫西南,慕名而来的许愿烧香者,络绎不绝。
邓州,古曰穰。穰,有“土地肥沃,人稠物盛”之意。明进士李濂作序云:“今夫邓之为郡也,南控荆襄,北连河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实当天地之中,号称陆海,盖豫州之雄镇也。”
邓州自古为中原名城,史书载邓州“北依熊耳(山),前靠荆襄,左襟白水,右带丹江”“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邓州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为邓国地,春秋归楚,称“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为荆州治,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邓州”。经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二年改为邓县,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至今。
作者简介:赵成现,河南邓州人,民俗文化爱好者。著有散文集《留住逝去的乡愁》与诠释二十四节气的散文集《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