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笔法?原来这才是书法入门的关键

2020-10-14 08:13:07 作者: 什么是书法的

笔法是很多人学书法入门的第一个门槛,这一步跨不过去,是进不了真正的书法大门的。关于笔法,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说道: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姪(一说“子”)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也就是说书法的笔法是蔡邕跟神人学的,然后只传了二十三人,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信的。

历代书论当中关于笔法的论述较为纷杂,歧义颇多。李少温在《翰林密论》当中说道:

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赲笔。

这是对于笔法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概括,但还是显得过于繁复,其实我们通过总结历代笔法以及书论,基本可以将笔法总结为三个方面,即:绞转、提按、平动,任何一种笔法都不出这三种运动之藩篱。

平动是运用任何书写工具在书写任何文字的时候都离不开的一种运动方式,而绞转与提按的用笔则使书法产生了无数种的变化。

平动的笔法在先秦时代的铭文当中较为常见,这是书法成熟之后较为广泛的一种应用形式,比如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一直到后来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等作品。

这一类作品的风格笔法较为单一,主要以平动为主,在结构的弯曲之处,这里的笔法是用一侧锋进行的曲面平动,这与我们后面要说的“绞转”用笔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用单侧锋,一个是用多面锋。

关于“绞转”的笔法其实是多面锋运动的形式,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晋人笔法”,这种用笔方式也恰恰是晋人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中的“频”、“祸”、“增”、“感”,与《初月帖》中的“遣”、“过”、“报”等字,皆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

《频有哀祸帖》中的这个四个字例,其外弧线变化极为丰富,或直或曲,或张或紧,或方或圆,这都是“绞转”的结果,绞转的用笔并不是一味中锋,而是中侧并用,先有空中动作,入纸之后调为中锋,转折处变换锋面,锋端时而向左,又时而向右,时而在笔画的轮廓当中,正是在循环往复的锋面调换当中,极尽变化之能事。

如上图所示“遣”字从入纸之后,毛笔进行了六次换锋的动作,如图中框线所示,这种换锋便是从侧锋进入中锋变化的“绞转”笔法,其余诸字画框部分亦同此理。

“绞转”笔法为晋人最为主要的用笔动作,从最初书法形成时的直线与曲线的平动,再到笔法发展之后的绞转,书法之笔法达到了一种空前的丰富,当然,这仅在唐楷形成之前。

在初唐时期,产生了初唐四大家,唐楷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以至于后世的宋、元、明、清皆以唐楷作为书法的基础,在继承和深入研习唐楷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提按为主要笔法的书法系统。

唐楷的形成多来自于南北朝时期与隋代的用笔特点,这种笔法以提按方折为主,强调转折处的夸张“筋节”,整个大唐时期,只有少数的唐楷作品保留了绞转的笔法。

提按的用笔贯穿了整个唐楷,线条的灵活性远不如晋人,这就是因为“绞转”笔法的缺失,整饬有余,而灵动不足。

刘熙载在《书概》当中说道: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所以这种提按用笔是贯穿始终的,“提按”与“绞转”是最基本的书法用笔方法,也是完成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