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农民二两买的当归想卖高价,别人出12两不卖,后跌价到四两

2020-10-14 23:35:28 作者: 明朝农民二两

明朝时,云南西河县有一个叫于定志的人,自从他挑着栀子到四川卖了八十两银子后,他的心就越来越贪,总想着一夜爆发。

于是,于定志便又买了一些当归、川芎,打算往江西樟树去卖。

这每担的成本是银二两六钱,于定志到江西的时候,当地正好缺这两味药,只有二三个卖货的老汉,负责给商铺招揽生意的牙侩就给于定志开出了当归12两、川芎6两一担的高价。

于定志看到牙侩的出价后,却觉得:或许这东西等等能更值钱?

于是,他便拒绝了牙侩的开价。

第二天,于定志又到市场上来问价,谁料,这一次牙侩只肯给于定志10两一担的收购价了。

于定志不乐意了,他质问牙侩:“昨天你给我开价12两一担,怎么今日就平白少了2两呢?这不是欺负人吗!”

牙侩解释说:“昨天你来卖,当时只有两三担货,收购价格当然给得高一点。而今天却有二十担货在卖,我给你的价格当然要低一些,如此才对得起其他卖货的人。公欲重价,凭公发别店卖之,何必怒焉?”

于定志越听越火大,当时就跟牙侩吵了起来,旁边的人便劝他:“算了吧,现在你卖了能得三倍利润,何不赶紧卖掉,免得将来又降价了,你连路费都赚不回来。”

于定志听了那人的话,更加气恼,只以为这是在阻扰他赚钱,他固执认为自己等一等一定能赚钱。

结果:

第三天,市场上有十五担当归到货,牙侩出价7两一担;

第四天,十担到货,牙侩出价四两。

……

眼见市价越来越低,于定志的心沉到了谷底,旁人都为他叹息不已。

待了半个来月,于定志也知道自己是卖不出价格了,他便又转道去福建建宁府卖,最后只卖了三两七钱一担,连路费都不够!

于定志认为自己这是命里没有发财的命,但这真的关乎命运什么事吗?

其实不然,于定志的惨况,完全可以归结为一个“贪”字。

做买卖这种事,行情瞬息万变,我们只能把握到一个大概的趋势,赚多赚少很多时候不必强求,因为即使今天我们买卖交易商品赚了钱,等到明天有别人来买卖商品时,到时候我们反倒有可能会出现亏损。

在能赚钱的时候,见好就收,不要过多贪婪,这样我们便能保持不败之地,何乐而不为呢?

买卖是要担风险的,有赚就有赔,及时收手,才是谋利的王道。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脑洞趣味历史,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