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2020-10-02 22:39:31 作者: “我不杀伯仁

柳上惠执笔第七十九篇文章——主写历史,次写文化,三写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东晋集团成立时的原始股东主要有三个人:司马睿,王导,王敦。司马睿做了皇帝,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

时人都说“王与马共天下”。不久司马睿想掌握更大主动,开始排挤王导,并找人防备王敦。

王导随遇而安,爱咋地咋地。王敦是爆脾气,不对眼,干就对了,拉起队伍就杀向南京。有人跟司马睿建议杀掉王导全家,把老王吓够呛。为保命,王导天天带着几十口族人在司马睿门前请罪。

这时周顗(字伯仁)来拜见司马睿。王导和周顗关系,老铁了。王导急忙大喊:伯仁啊,我家100多口子,是死是活,全仰仗你了啊。

没想到,周顗这家伙表情漠然,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就进去了。王导心里不爽。等到喝多的周顗出来,王导又凑上前,低三下四:伯仁,伯仁,我...

这个周顗更过分了,眼皮都没抬一下,自顾自地走,嘴里念叨着:杀了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我立马升官发财。王导恨得心里咯吱咯吱响,把周顗的八辈祖宗问候了一遍又一遍。

王导并不知道:就在刚才,周顗在司马睿跟前说了自己很多好话;回去后又连夜给司马睿上书,为自己求情。

后来王敦进驻南京,夺得政权,想杀几个大人物立威。周顗成了首选。

杀之前王敦有点犹豫,征求王导意见。王敦:以周伯仁的名气,让他做司空这样的大官,怎么样?

王导:……王敦:如果做不了司空,做尚书令怎么样?王导:……王敦终于下了决心: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杀了他。王导:……

从头到尾,王导一声不吭,心里嘀咕:我不过以牙还牙罢了。周顗死的时候大骂王敦,旁边的人用戟戳他的嘴,血流不止。他毫无惧色,至死也没为自己辩白一句话。

王敦之乱结束后,王导无意间看到了周顗写给司马睿为自己求情的奏折,这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可惜斯人已逝,何堪回首。痛哭流涕的王导也只能发出千古一叹: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很多人不解:周伯仁有意救王导,为什么要故作高冷,还因此丢了性命?其实这正是周伯仁至情至性的表现,正所谓“惘论世人,只求本心”。伯仁视王导为知己:我本自愿救你。你一张口,反变了味。既亵渎友谊,更质疑我人格。

这么没有默契,我救我的就好,实在不愿搭理你。从王导后来的表现看,他确实愧对这份友谊。王导曾枕在周伯仁腿上,指着伯仁的肚子:里面装的啥?

伯仁:空皮囊一个,不过像你这样的,装几百个没问题。这撩人的画面,戏谑的对话,可见俩人关系匪浅。

周伯仁天性旷达仁厚。一次,弟弟周嵩喝多了耍酒疯,拿起桌上的蜡烛砸到伯仁脸上,愤愤不平:你才气没我高,凭什么名声比我大?伯仁顶着一脸蜡油,毫不在意,笑嘻嘻:你呀,实施火攻啊,这可是下策哦…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率真任诞,自然旷达,风流自赏,一心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向往,成为独树一帜的精神个体。周伯仁只是其中一个。即便今天来看,他们的神运和气度,仍旧无人能及。

大家有兴趣真的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些可爱的人们。身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