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七百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被秦王嬴政成功终结。而秦王嬴政也因此被称为千古一帝,不过在说千古一帝之前,秦国历史上有一个人物,是无论何时都迈不过去,他就是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因为他率先在秦国主持变法,使得原本积贫积弱的秦国,彻底脱胎换骨。
在数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为秦王嬴政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商鞅变法”与“大秦帝国”之间的烙印,也是永远抹之不去的。
没有商鞅,可能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都将被改写,一个人的伟大不是生来造就的,需要后天的不断磨砺、学习、成长、积累,达到厚积而薄发。
商鞅本不是秦国人,他祖籍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卫国是一个小国,而战国是大争之世,真正的有才之人并没有太多的国家界限,士人往往会针对自身所学,结合各个国家对士人的重视优待程度,而选择栖身之国,而距离卫国很近的三晋之一——魏国,自然也能吸引很多天下名士,而商鞅就是其中最璀璨的那个。
商鞅本名叫卫鞅或者公孙鞅,商鞅之名是后来卫鞅在秦国变法大成,打败魏国收复河西之地后,被秦孝公封于商於之地,所以又名商鞅,而商鞅那时候的爵位是君,所以又被称为商君。
他起先栖身于魏国,并投身于当时魏国丞相公叔痤麾下,职位是中庶子(官职很小,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在这一时期商鞅饱览群书,广泛涉猎百家经典,对刑法相关的知识尤为感兴趣,并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见解。
他对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的各种书籍也非常感兴趣,并深受李悝、吴起变法的影响,可以说李悝、吴起都算是商鞅的神交恩师。
长时间下去后公叔痤对商鞅的见识、才学、人品都十分欣赏,也经常跟商鞅一起讨论治国之道,可以说明面上看公叔痤是长辈,是领导,是老师。可私底下实际上更像是一对忘年之交,但是公叔痤这人有个缺点,为人比较自私,而且权利欲望比较重,当初吴起在魏国的时候,公叔痤为了稳固自己的相位曾设计挤兑走了吴起。
吴起流浪到楚国后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并担任令尹,不久后主持了赫赫有名的“吴起变法”,使得楚国国力有着显著提升,加快了楚国对外扩张的步伐,只可惜在楚悼王身死之后,吴起由于变法得罪了整个楚国贵族,最终被乱箭射杀。
而吴起在楚国举行的变法,也因为得不到新任楚王和楚国当权者的支持而最终人亡政灭,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公叔痤毕竟年龄已经大了,眼看着就要驾鹤西去,魏惠王坐不住了,赶紧来到府上探望公叔痤。
公叔痤活了一大把年纪,哪能不知道魏王来看他的真正用意是想让他给个建议谁来接任魏国相位,公叔痤一死,盯着相位的就有两个人——大将军庞涓和魏公子昂,他拿不准这两个人该让谁接任丞相之位,所以想听听老公叔的建议,然而,公叔痤却并没有二选一,而是直接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痤苦心孤诣的向魏王举荐商鞅,但是魏王却很不以为然,觉得公叔痤怕是老糊涂了,一个小小的中庶子有何德何能当我魏国国相,这是当我魏国无人吗?
魏惠王十分重视出生,所以他从心底是看不上卫国一个破落贵族出生的卫鞅,也看不上一板一眼出生一般的大将军庞涓,公叔痤见状不禁叹了口气,随后秉退所有侍奉的下人,对着魏王正色说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说完这句话,公叔痤像是透支了最后一点的气力,虚弱的躺在了榻上,魏王见此情形也不禁有些意动。公叔痤在魏国担任丞相一职,虽然没有多大建树,但终究还是十分忠君爱国的,算起来他应该喊他一声叔叔,于是答应不用商鞅就杀了商鞅。
最终独自离开相府,不久之后
公叔座把商鞅叫到跟前对他说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意思就是我本来想举荐你担任魏国丞相,但是魏王不同意,我知道你很有才华,如果不能为魏国所用,以后必将成为魏国大患,所以我又向魏王建议,如果不用你为相就杀了你以绝后患,你我相交一场,我也不忍心你如此英年早逝,你赶紧离开魏国逃命去吧。
我向魏王举荐你和不用你就杀你是忠于魏国,让你离开魏国保命是全了你我之间的情义,忠义两难全,我只求问心无愧了,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