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之后必然还有“王振”:明代权阉问题的根本出在哪?

2020-11-05 14:29:40 作者: 王振之后必然

文|周渝

王振想要制裁刘球,首先得有罪状,但毕竟刘球为官正直清廉,抓不到把柄,王振一党采用了最下作的手段——栽赃陷害。他们发现刘球上疏中有一条关于慎重选择太常寺掌祭祀官员的建议,刚好翰林院有一名叫董璘的官员毛遂自荐,希望能转任该职。王振一党看准时机,二话不说将董璘抓捕关进诏狱,而后严刑拷打逼其“招供”,诬陷刘球与他勾结,欺君谋官。这样一来,王振的爪牙们又顺理成章地将刘球抓进诏狱,几天后,诏狱中传出刘球病死的奏报。

奏报者乃王振的爪牙、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他说刘球病死谁信?堂堂朝廷三品官员,几天前还生龙活虎的,只因得罪王振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本身就足以令反对者人人自危,更骇人听闻的是刘球之死的细节。据说刘球在诏狱中受尽折磨,马顺深夜持刀来到诏狱,刘球见到这王振鹰犬,破口大骂,高呼太祖、太宗。马顺恼羞成怒,一刀斩去刘球头颅,随后又将其肢解碎尸,后来刘球之子去收尸,只找到一条手臂和董璘偷出的血裙裾。还有记载说刘球是受“夜刑”而死,这种刑罚非常残酷,类似于凌迟,最后还要将受刑者的肉喂狗。这则记载中说刘球受刑而死后,其子在锦衣卫诏狱中只寻得血裙一条。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刘球乃受酷刑而惨死。虽然刘球之死还有此前得罪过钦天监监正彭德清的因素,但彭德清也为王振心腹党羽,若无王公公只手遮天、翻云覆雨之能,谁敢如此明目张胆残杀朝廷大臣?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名副其实的阉祸弥天。

纵观王公公发迹史,其之所以能够开明代宦官擅权专政之先河,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得益“表里行事”新体制形成,司礼监权力大增;其次是随着张太后去世与内阁无力牵制,导致双轨制失衡,司礼监大权独揽。当然,最直接的因素是英宗对王振的依赖与偏信,这决定了王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实际上,整个明代权阉虽不在少数,但他们的崛起往往要依附于皇权,往往在皇帝懒政、怠政的状态下放权,大太监才有权御天下的机会,而这些大太监也逃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宿命,一旦皇帝收权(如汪直、刘瑾),或者帝位更迭(如魏忠贤),无论你是“立皇帝”还是“九千岁”,瞬间就从巅峰跌落谷底。与其说王振之辈“窃权”,倒不如说是英宗主动“放权”。这个制度保障注定大明王朝在王振之后必然还有“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