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中,好消息接踵而至。封城76天的武汉,在4月8日零时按下了重启键。第二天,河北省传来了普通高中毕业班统一开学的消息,开学日期:4月23日。
“网课总共上了81天,我哥给我做了3个月的饭,洗了3个月的衣服。爸爸妈妈,几乎每天打电话关心我们。”一飞说,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陪他一起追梦的父母和兄弟们。那段被“禁足”的日子,也会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白衣战士,坚定了从医梦想
“一飞出生时,中国抗击非典取得了胜利,于是姥爷便给孩子取了一个带有‘fei’音的名字。”采访中,周俊美向记者讲述了“郭一飞”名字背后的故事。生于“非典”,考于“新冠”,成为这届考生所独有的标签。
在与这段特殊时光相处过程中,这一届考生体会到了社会各行业人员的价值,尤其是白衣战士用团结、奉献、牺牲凝聚而成可背负河山的力量,也为自己的人生积蓄了前行的动力。
7月8日,高考结束,郭一飞扛着被褥走出校门。
“当时抖音上有很多白衣天使奋战武汉的新闻,一看就想哭。”一飞说,钟南山、李文亮、张静静这些名字在他的脑海中如星星般明亮。“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懂医,就能像他们一样去武汉救人了。”17岁的一飞稚气未脱,在谈到心目中的白衣偶像时,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
3月27日,老师在微信群里统计每位学生的目标大学。在选择未来方向时,一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理想学府是天津医科大学。而春佳,则选择了河北医科大学。令他们惊奇的是,选择学医的同学还有很多。“我们班47个人,17个人想学医。”一飞向记者展示当时的聊天记录,同学们理想中的医科大学有: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等。抗疫过程中,白衣战士仿佛黑暗中的一道光。如今看来,这道光不仅驱散了病魔,还赋予了一代少年敢担使命、敢负重任的豪情,最终将凝聚成他们书写青春华章的精神力量。
“学医吧飞,爸爸支持你。像白衣战士一样,治病救人,受人敬重。不管再上多少年学,爸爸也供你上。”郭华这样鼓励孩子,也对记者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培养孩子做医生,意味着本科、研究生、博士,这一路,多少花销无法估计。我俩只有好好干了。”郭华望着身边的妻子,二人会心一笑。在外打工多年,夫妻俩对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相信,知识不仅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也能改变家庭的未来。他们不仅慷慨投资孩子们的教育,还乐于提高自己。“我们也得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被孩子们甩远了。” 45岁的郭华在工作之余练了一手好字,最近正在学习安全工程师的相关知识。
别样关怀,用仪式感弥补缺失的陪伴
自从1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郭华一家的生活就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从天津津南区到邯郸市邱县,近400公里距离,开车4个半小时,路程不算太远,开车时间也不算太长,回家的路却没以前那样顺畅。为了给孩子加油鼓劲,夫妻俩本打算在高考前赶回老家。但是由于前段时间北京疫情反扑,天津形势紧张,厂里对职工的管理非常严格,原定的回家计划无奈搁浅,他们直到7月8日下午2点,才开车赶到邱县。
十年苦读,只待今朝。高考,是孩子决定人生高度和广度的重要时刻,也是这个普通农民工家庭改变命运和在社会大舞台面前亮相的绝佳机会。到邱县后,夫妻俩一刻都没有休息,而是大大奢侈了一把:订蛋糕、买鲜花、准备大餐,一个下午就花去了在天津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孩子从留守儿童到留守少年,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日子里都没有夫妻俩的身影。而今年因为疫情,曲折而漫长的备考路上,他们再次缺席。创造这样一种仪式感,也许就是他们尝试弥补多年来缺失的陪伴的一种方式。
弟弟居家复习期间,哥哥成了后勤管家。
7月8日傍晚,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门口,拥挤的人群中,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郭一飞扛着大包小包走出学校,17岁,1.9米的瘦高个,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到高考结束时,在校寄宿的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父母了,当看到母亲举着鲜艳的向日葵花束站在校门口时,他孩童般灿烂的笑容中竟露出一丝意外。接过母亲手中的鲜花,他和父亲颇有默契地击掌庆贺。
随着高考落幕,郭华和周俊美终于了了今年的一桩大心事。7月13日,他们又踏上了打工的征程,回到了为家庭奋斗的战场。在经历疫情大考后,孩子们也将带着理想出发,在大学校园里追风逐梦。若干年后,在国家需要之时,他们也将带着这份特殊的抗疫记忆,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河北工人报记者周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