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一个农民工家庭的高考样本

2020-07-20 21:49:00 作者: 疫情下,一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一个月举行的2020年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讲都注定是不平凡的经历,对于家有考生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更多了几分守护的味道。寒假一延再延、返校日期一推再推,父母在外打工归期不定,兄弟姐妹们努力抱团取暖。最艰难的时光里,他们在孤独的“战场”战斗。在经历波折与磨砺后,他们重新审视人生,定义生命,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疫情暴发,曲折的回家路

“神兽即将出笼,准备迎接!”2020年1月20日,腊月二十六,正在老家邯郸市邱县读高三的郭一飞放寒假了,父亲郭华激动地在家庭群里发了这条消息。2010年,郭华和妻子周俊美从田间走进车间,成了天津一家钢铁厂的工人。几乎每年寒暑假,两个儿子都会像候鸟一样“飞”到天津与他们团聚。今年寒假,也不例外,腊月二十八,孩子们乘坐长途大巴车到了天津。然而,猝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

7月8日,高考结束后,郭一飞和妈妈合影留念,与爸爸击掌庆祝。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随后,全国各省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除夕夜,人们还在揣测第二天能否外出拜年时,“下一秒”就传来了禁止外出的消息。大年初二,封村、封路、小区戒严。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传播,给春节蒙上了恐惧的阴霾。

“孩子原定初五开学,我和妻子本打算开车一起回老家。厂里通知所有在岗员工不能外出,上一天班要测量5、6次体温。凡是从外地返厂者,都要隔离半个月。”郭华回忆说,开车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大年初二上午,他就开始四处打听长途大巴车何时恢复运营。然而,初二下午,家长群就传来班主任的通知:由于疫情,接上级通知,高三学生原定于初五开学已取消,何时开学等学校通知。请学生在家进行认真复习,不要外出。

疫情期间,学校为高三学生寄送备考资料。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越来越多,防控形势日益严峻,郭华越来越担心。“往年初三就恢复运营的长途大巴,直到初四也没有复工的消息。开学虽然推迟,但这学迟早会开吧。为确保高考万无一失,一定要赶在交通彻底切断之前,把孩子送回老家,这样最保险。”想到这些,郭华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车,他将找车的需求发到了手机里所有微信群和QQ群,没想到竟得到了回应。原来,一位邱县打工者返津后,因为所住小区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入内,尝试各种办法无效后,无奈只得原路返回邱县。与这位车主联系上后,正月初五早晨,郭华把两个儿子送上了车。

“当时听说不开学了,心里还有点小开心。”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一飞不喜欢被管束,他曾因推迟开学而有过短暂的开心,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推迟,就将近3个月。疫情同样打乱了大学的开学计划,哥哥郭一政是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被“禁足”在家。

特殊时期,抱团取暖的男孩们

5年前,郭华在县城买了一套期房,房子交工后进行了简单装修。从天津回邱县后,各个村庄道路封锁,兄弟俩无法去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只好住在县城的房子里,没有暖气,没有冰箱,没有电视,连WIFI也是蹭的。后来,这套房子又迎来了另外三个有同样遭遇的男孩,因疫情无法外出打工的表哥王寒、春优,以及和一飞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上学的表兄弟春佳。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7岁。特殊时期,两个弟弟要高考,三个哥哥则主动承担了本应属于父母们的责任。

7月8日晚,家长为郭一飞和春佳举行“庆祝宴”。

“每次做饭前,我都会问弟弟想吃什么,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随便’。‘随便’这饭,其实是最难做的。”回忆做后勤管家的日子,郭一政一脸无奈。过了一段“早晨挂面,中午米饭,晚上熬粥”的日子,哥哥们的“菜谱”渐渐空了。“春优哥哥是大厨,会的花样最多。我哥炒的白菜最好吃了,炒土豆最难吃,切得有粗有细,粗得都咬不动。”一飞对哥哥们的厨艺一顿评价和吐槽。“疫情结束,俺郭一政可以去饭店当大厨啦!”面对父亲的夸奖,一政坦言,弟弟的厨艺也不错。“我生日那天,人家一飞还做了一次小火锅呢,没舍得买肉,只涮青菜豆腐,一飞曰‘低配版小火锅’!”一政笑着说。因为疫情,抱团取暖的兄弟们,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情。

开学无期,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备战高考的号角越来越响。正月十九,教育部门印发通知,提出“停课不停学”,随后,全国各地开启了线上校园模式。

“每天早起6点15之前打卡,进行早读。”一飞和春佳按照老师的要求,下载安装了学习软件。然而,在家备考并不轻松,往往是这一科作业还没做完,那一科又来了。很快,他们便失去了对网络课堂的新鲜感,渐渐进入疲惫期。3月31日,在距离2020年高考原定开考时间剩下68天时,教育部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当时感觉有点熬不住了,战线拉长了,有些焦躁。”对于突如其来的备考“加时赛”,一飞的情绪产生了波动。“早晨不按时打卡,或者打完卡,又回去睡觉。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好几次。”远在天津的郭华和周俊美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放平心态,别慌,全国上下都一样。”每次打电话,郭华都积极开导孩子。

“7岁那年,父母去天津打工,我就住进了寄宿学校,我爸虽然说话直,但处处为我们着想,我妈爱孩子,为了生活被迫外出打工,她为我们付出了一切。”表面笑呵呵的一飞,其实心理非常细腻,想到这些,他便没有理由再偷懒。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