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湖的“姐妹之争”

2020-08-03 19:13:48 作者: 莫愁湖的“姐

四、趣闻助力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宁(今南京)知府李尧栋自掏腰包,复建了莫愁湖景观,使莫愁湖大放异彩。在“金陵四十八景”中,“莫愁烟雨”被推列第一,遂称“金陵第一名胜”。李尧栋自题对联:“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

他还赋诗20首,其中有“生憎湖水千年碧,只洗繁华不洗愁。”同时发起一场诗歌征集活动,和诗有上百首。

清朝文坛巨匠袁枚活了82岁,在南京居住了50多年。他自负才高,不把这些诗放在眼里,说诗虽多,称心如意的却少,还说这些诗有七种毛病之多。于是,他自己写了17首,比李尧栋20首少3首,寓退避三舍之意,最著名的一首为:

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

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

意思是:莫愁湖比西湖更胜一筹,因为从莫愁湖能看到江边上船帆和白云一色,太壮观了。

后来,袁枚诗兴大发,又补了3首。这次由高级文人举办的“文艺沙龙”,让南京莫愁湖出尽风头。

在清末,围绕莫愁湖还有一场轰动江南的笔墨官司。

这个电影曲与最原始的传说八杆子打不着,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是现代人的全新创作,但地点无疑确定了在南京。由于这部电影的巨大传播力,相当于经过官方盖章的权威认证:莫愁是南京人,其他地方不要抢了。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朱明瑛演唱了歌曲《莫愁啊莫愁》“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大多数人已不用去想,自然形成了一个概念:这说的就是南京莫愁啊。

南京莫愁和钟祥莫愁相比,开始并不占优势,为什么能够青胜于蓝呢?是因为她生活在“六朝古都”的南京,站在这个文学昌盛、山川灵秀和气象宏伟的“平台”之上,她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人脉”。从皇宫到民间,各路大伽看着京城这个绝世美女浮想联翩,轮番上场、众星捧月,千年古都的“真气”也源源不断地注入她体内,终让她脱胎换骨,成为光彩夺目、享誉全国的“女神”。

不过,最后我们还是读读清代南京诗人姚锡华写了一首诗《莫愁湖》:

石城渺渺水东流,吴楚争传两莫愁。

莫是乘潮打双桨,随欢当日下扬州。

他既是调侃也是调和,意思是吴楚两地不要再争了,当年王襄流放到扬州,湖北的莫愁可能跟着来到南京了吧,或许“姐妹”本来就是同一个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民仆

咸丰年间,莫愁湖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布政使桂芗亭主持重修莫愁湖楼亭。修成以后,桂芗亭邀请湖南文士王闿运前来游览。王闿运是清末文史大家,弟子几千人,杨度、齐白石都是他的学生。

王闿运写下一副对联:

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

此联一出,江南人士大哗,“燕支”即胭脂,此联意思是北方女子一来,江南女儿都失色;湘军攻进南京城后,尽情恣欢,享受六朝金粉,可是南京似乎忘了苦痛,青山依旧,春天到来,又是桃红柳绿。

此前,王闿运还写了一幅对联《江南关公祠联》,其中有:“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次是把南京的男人、女人一起骂倒,让南京城群情汹汹。

王闿运见众怒难犯,将上联“无颜色”改为“生颜色”,下联“青山依旧”改为“青山无恙”。

这一改,意思变了,上联说,江南女子更美了,下联称颂六朝古都的繁华,并没有受到多大伤害。这才平息了风波。

一次次的“趣闻”,也一次次把南京莫愁湖捧上“头条”的位置,“花边”往往比正面宣传的效果更好,为南京莫愁湖的成名锦上添花。

五、电影助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了一个莫愁故事,拍成电影,名为《莫愁女》。明朝永乐年间,中山王府新来的一名烧火丫头。公子徐澄见她聪明温顺,能书善画,把她留在身边做为伴读。由于姑娘郁郁寡欢,双眸含愁,徐澄便为她取名莫愁。两人日久生情,莫愁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的父亲遭奸臣陷害,满门抄斩,自己被官府卖到了中山王府做丫环。徐澄决心与莫愁结成百年之好。

不料徐澄祖母已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即当朝权臣邱丞相之女彩云。当老太君得知徐澄和莫愁女相爱后,心中大惊,自己的孙儿与一个罪臣之女私结情缘,岂不冒犯了朝廷,也将辱没祖宗。于是把徐澄关进书房,并派人到相府下聘迎娶,又将莫愁女打入湖心亭冷房。彩云进府后暗施毒计,命莫愁为病中的公子煎药。公子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彩云认为是莫愁明眸勾去了公子的魂,威逼太医在药方中添上一付药引——心上人的眼睛,并当众把药方交给莫愁。莫愁忍痛操刀剜眼,然后含恨投湖,公子随之投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