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小小渔村的夜晚变化,其实揭示了上海郊区“夜经济”生长的秘密。
“前几年,我每天下午4点就收摊了,但今年,我的收摊时间推迟到了晚上8点半以后,周末,更是到夜里10点也收不了摊。”夏日傍晚,在金山嘴渔村老街口,卖海棠糕的“网红”阿姨沈桂蓉一边忙碌,一边乐呵呵地“抱怨”着。
这并不是个别人的感受。记者采访发现,在金山区山阳镇,这座“上海最后活着的渔村”里,人们的作息时间已普遍发生了变化:以前,到晚上七八点,当地农村人就睡觉了,整个村子里黑漆漆、静悄悄的;而如今,到了晚上九点多,村里老街上还是灯火璀璨、人来人往,很是热闹……粗略估算,今年以来,渔村的入睡时间平均推迟了3小时以上。
一个小小渔村的夜晚变化,其实揭示了上海郊区“夜经济”生长的秘密。
渔村里的作息变化
10年前,位于杭州湾畔的金山嘴渔村,还是一个处境尴尬的远郊渔业村。
上世纪80年代,渔村的村民靠着出海打鱼,几乎家家都成了万元户,羡煞周边百姓。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等原因,渔民们不得不“洗脚上岸”,开始了艰难转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渔村旁的老沪杭公路上,陆续开出了10多家海鲜饭店,很快成为整个金山区知名的海鲜餐饮一条街,每到傍晚公路两侧车满为患。
2010年,金山嘴渔村开始旅游开发,之后顺利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如今,老沪杭公路附近的海鲜饭店已达36家。但即使是几年前,到了夜晚,渔村的热闹也仅止步于餐饮一条街,村里老街上和村心湖四周还是冷冷清清的。
2012年,渔村开出了第一家民宿“渔家客栈”。当时,记者曾在夜晚七八点去投宿过,只见村里黑漆漆一片,老街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敲门时还惊动了隔壁村民家的大狗,引来一阵犬吠。也是在这一年,沈桂蓉阿姨试着在自家门口卖起了海棠糕,很快赢得了市民游客的好评,成为了老街上的网红打卡点。
“不做生意时,我们一般七八点就睡了,做海棠糕之后,我们睡的越来越晚。昨天晚上,为了炒豆沙,我到凌晨一点还没睡……”沈阿姨告诉记者,10年前,自己一天能卖几十个海棠糕,下午4点就收摊了,吃完晚饭,作为村里的理发师,她和老公还会帮村民理理发;但现在,夫妻俩再也没空帮人理发了,海棠糕摊位前排长龙成了常态,他们根本来不及做,最高峰时游客要排队两小时才能吃到她家的海棠糕或油墩子。
据透露,今年,每到周末,沈阿姨一天要卖出七八百只海棠糕,她老公则要卖出六七百只油墩子,晚上九点以后还会有游客排队。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女儿心疼父母太辛苦,提出让他们不要再卖海棠糕了,说可以每月贴补他们1万元零花钱,但对此,沈阿姨夫妻俩并没有心动,因为,他们在家门口两三天的净收入就可达1万元。
作为老街的另一家网红店铺,“老街18号”也见证了渔村的夜间变化。它坐落在老街桥头,主打小清新风格,卖咖啡也卖鸡尾酒,周末还有乐队演奏,一句“我在桥头等你”打动了不少年轻人。“90后”店主小卫告诉记者,这家咖啡店其实是渔村的第一批商铺,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张了,但之前由于渔村夜晚人气不足等缘故,已关门好几年;今年6月,她和合伙人盘下店铺重新开张,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已拥有一大批回头客,其中不少人几乎每周都要来打卡一两次,他们总是会坐到10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