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昨日的盘面,有网友说“人民日报——做空小能手”。
这份评价源于一篇近1800字的文章,截至收盘,这篇文章价值174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1个字,价值差不多1个亿多。
7月16日,贵州茅台跌幅7.9%,报1614元/股,成交额169.01亿元,换手率0.81%,一天市值蒸发了1739.94亿元。
那么,被黄牛和基金经理捧上天的茅台,是如何被一篇文章暴打的?
1800字换1740亿
7月15日晚间,一篇文章刷屏网络。
人民日报旗下媒体公众号“学习小组”发表文章《变味的茅台,谁在买单?》质问,茅台酒凭什么成为官场**硬通货?
出现在里面的案例,不出意外还是沦为阶下囚的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袁仁国。旧事重提背后,是——7月10日,茅台学院原副院长助理李太明的一串“受贿清单”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身为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崇琳之妻的李太明,为茅台酒经销商在签批零售茅台酒、增加合同计划量、专卖店日常管理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名牌手提包、手镯、珠宝项链等财物。
还有一组数据——自2019年5月茅台集团原**副书记、董事长袁仁国被通报“双开”至今,茅台集团及其子公司已有至少13名高管被查。
人民日报的文章认为,茅台之所以成为官场**的硬通货,主要是:
第一,喝茅台有面子。在过去不良风气影响下,喝茅台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第二,藏茅台有价值。从原来的数百元,一路攀升到数千元,特供酒、纪念酒、定制酒层出不穷,随着年份的增加,酒的价值也越来越高,茅台似乎摆脱了消费品的身份,成了理财产品。这么稳健的表现,让茅台在众多名贵的土特产中脱颖而出。
第三,送茅台有位子。喝的不买、买的不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正是在礼尚往来中扮演重要角色,让茅台成了袁仁国们“靠酒吃酒”的抓手。
文章甚至套用了房地产那句掷地有声的话——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更补充说“更不是用来腐的”。
事实上,茅台背后与酒无关的故事,时不时就会被拿出来讲一讲,作为黄金液体,茅台和它的黄牛及基金经理,早已是见怪不怪。
但昨晚**亲自下场报道,又赶上A股回调,茅台这次着实被按在地上摩擦了两下。甚至有媒体评论说,意味着一个时代要结束了……
而后,著名茅粉但斌转发文章《突发,人民日报痛批茅台,意味着一个时代要结束了》表示,价格的双轨制是产生**的根源,现在市场价2500左右,出厂价969,零售价1499。巨大的价格差,是导致**的根本原因。应该提高出厂价至市场价附近,消除“价差”才能根除**,也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
喝酒的不如搞科技的?
是不是一个时代结束不好说,也难以预测,但习惯唱多茅台的券商里,也多了些不同的声音——国信证券方面认为,中芯国际比贵州茅台更珍贵。
7月16日,国产晶圆代工行业的龙头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巧妙的时间点上,****让中国酒和中国芯来了一场正面对决。
国信证券认为,从可替代性来讲,中芯国际与贵州茅台一样不可替代、无法复制。同时,因为稀缺性导致中芯国际具有和贵州茅台同样的议价能力。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角度看,中芯国际的价值量超越贵州茅台。800年前就有茅台了,而我们奋斗到今天才有中芯国际的14nm先进制程。
A股的中芯国际属于绝对稀有资产,不能参考国际半导体代工厂估值,应该参考科创板半导体代工厂华润微的估值。相同资产在不同市场有不同价格,所以,科创板的中芯国际的估值超过龙头台积电也是有可能的。
两大明星股放在当下一起比较,颇有点芯片能强国,酒酿却只能滋生**的意味。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股票,也不失为一直好股票。
财务上讲,茅台基本吊打一片A股公司,不仅没负债,每年还有30多亿的金融收益。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888.5亿,同比增长15.1%。及时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也有253亿,拥有12.5%的增速。
而高达90%的毛利率,让贵州茅台利润丰厚。即使降价,也有利可图,更何况,根据此前招商证券的数据,茅台批价已经高到2470元,而白酒行业的涨价,才刚刚开始。
所以,在不确定改的市场中,如果能够找到这样一只收益稳定的股票,难怪股民和机构会趋之若鹜。
也许唯一的问题是,茅台的神话,能讲多久?
这不仅仅是一篇1800字的文章能够决定的,**的力度、黄牛的手段、股民的信仰、行情的轮换、经济的走势、甚至另一个巨头的出现与否,都在决定着未来。
眼下,作为风向标的茅台被点名,整个行业可能也会跟着抖三抖。
但业内对其所处的消费股依然持续看好,据国盛证券研报指出,短期市场高低位切换,关注前期滞涨个股,如破净个股,关注中报业绩预增个股,关注政策面向好的旅游,院线等开放幅度加快的行业;中期仍坚守价值投资把握核心资产的配置机会。券商、大消费、新基建、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景气度确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