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着眼现代化,提升重大疫情预防控制能力
(1)加快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着眼现场调查、信息挖掘、检验检测、科学研究等关键核心能力,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高标准建设市疾控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站,建强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基地,加快实施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升“一锤定音”能力。加快实施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疾控机构。推进区(市)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力争全面达到三级乙等疾控机构标准。
(2)加快推进医防融合。鼓励探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公共健康需求和服务供给为导向的新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信息共享联动、人员交叉轮训。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增加人员配置比例。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范畴。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医防融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双提升。推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
(3)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在蓉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四级实验室,加快推进医疗机构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建设,构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联动协同的检测网络,提升重大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加大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构建公共卫生协作支撑网络,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热哨点诊室,构建覆盖全市的基层预警网络。
3.着眼系统化,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
(1)实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指挥调度、日常救援、灾难救援、应急医疗保障、院前急救培训、社会公共急救”六位一体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快建设规模适宜、功能完备的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现代化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建成全市智慧急救信息网络平台,更新升级急救车辆装备。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组建多支专业化、多学科的紧急医学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院前急救、紧急救援集结、应急物资储备等功能。
(2)实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建设工程。建立以“1家国家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1至2家省级区域救治中心—4至5家市级区域救治中心—县级区域救治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为基本构架的成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坚持分级、分层、分流,明确划分定点医院、后备定点医院、非定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在疫情救治中的职责功能,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常态化组建平战结合、灵活配置、中西医协作的重大疫情多学科重症医学专家团队。实施重大疫情防治常态化的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工程,建立重大疫情医护人员储备库。
(3)实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集成优质医疗资源,规划建设“防、诊、治、研、培”一体化的平战结合、综合实力强、专科优势突出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快推进省、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综合医院与传染病专科医院共建共管模式。加强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科(可转换病区)建设,扩增重症监护病区(ICU),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预置平战结合的方舱建设应急用地,确保每个区(市)县具备1—2家可应对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
(4)实施重大疫情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工程。提高部分避难所场地、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重大公共空间设施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确保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加快策划城北体育馆等平战两用改造项目。围绕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规划布局相关应急救援功能。
4.着眼多元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科研攻关能力
构建“政、产、学、研、资”协同,跨部门、跨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科研协作网络。建立多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高端智库,加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聚焦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成立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大科学装置、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应急药物与防疫物资筛选评价中心、生物样本库和医学大数据中心等创新与转化重大平台建设,开展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的科研攻关和转化应用。
(三)着力三大要素,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支撑
1.聚焦互联性,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支撑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整合共享机制,建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智慧指挥决策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多维数据汇集比对分析,智能辅助公共卫生决策,支撑联防联控、精准防控。
(2)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实施全域“医联工程”,推进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数据的互联互通。集成市、区(市)县两级急救调度系统,建成全域紧急医学救援调度平台。整合传染病、职业病、饮用水、食品安全等监测系统,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平台。升级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综合监督等管理系统,健全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
2.聚焦可及性,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物资支撑
(1)健全应急管理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健全应急物资政府集中收储、企业协议储备、相关机构自身储备等管理机制,形成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相补充的多元化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物资的生产收储、库存轮换、征调补偿、物流配送、全球采购、捐赠使用、智能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