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慧医疗白皮书出炉!“新基建之首”的三大场景革命 | 智东西内参

2020-09-01 14:44:51 作者: 5G+智慧医

以5G基建为首的中国七大“新基建”,是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疫情范围覆盖全国34省市(包括港澳台),各地区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也引发了对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急响应机制的一系列反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要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提出要开展面向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5G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开展基于5G新型网络架构的智慧医疗技术研发,建设5G智慧医疗示范网,构建评测验证环境,推动满足智慧医疗协同需求的网络关键设备和原型系统的产业化,加快5G在疫情预警、院前急救、远程实时会诊、远程手术、无线监护、移动查房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有效保障医护人员健康,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提供重要支撑。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中国联通的研究报告, 针对患者在就医的全流程进行5G智慧医疗服务解析 。

本期内参来源:中国联通

原标题:

《 5G智慧医疗全流程服务白皮书 》

作者: 周佳音 盛煜 等

一、 5G+智慧医疗健康全流程应用

在以“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改革过程中,对病人医疗健康的全流程管理将成为降低医疗成本的关键。而在全流程的管理中如何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实现院内外院间信息互联互通,打破科室间以及院内外的信息壁垒,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全面的病人完整信息链是提升医护人员效率的基础。

同时在面对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地区间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远程协作、远程决策支持和智慧医疗产品实现院内外、多院区间、上下级医院间的同质化医疗服务的配置与管理更是最终实现在有限医疗资源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临床质量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如图1所示的从健康生活、筛查预防、到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家庭护理的医疗健康全流程管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联融合关护无界。

互联关护全流程应用

5G作为新型基础建设,不仅可作为目前医院基础网络以及提供协同需求的网络建设,更可为实现未来“以病人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健康全流程扩展了更多应用可能性。5G 智慧医疗系统建设不仅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保障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健康,也可适用于日常“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健康全流程应用中,包括院前智能筛查、院前智慧急救、院内智慧手术室、院内智慧影像中心,以及院间远程智慧ICU等不同应用场景(如下图所示)。这些新型应用场景打破了医院各科室间在传统医疗模式下信息孤立的局限性,使各部门实现了有效的协调和互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医疗势必将成为现代社会医疗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5G+智慧医疗应用场景全景图

1、 院前智慧医疗应用

院前智能筛查 。 所谓“病从浅中医”,相当多的重大疾病如能被早期预警或者早期发现,通过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治愈率与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费用及对社会造成的负担。例如通过体检发现颈动脉有斑块或者狭窄的病人,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脂的方式,花费不多但是能有效地降低卒中的风险。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癌症,只要是早期发现并尽早治疗,临床治愈率很高,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长期生存的生活质量也会较好。

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腺瘤息肉,如果能通过消化内镜的检查发现息肉并及早通过内镜切除,无需手术就能使病人将来得结直肠癌的机率大大降低。院前疾病筛查便是通过低成本、简单易行且可信度高的方式,在基层医疗机构或者体检中心对无症状的发病率高的年龄段人群或者高风险人群做特定的检查,以达到早期预警、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提高疗效、拯救生命与减轻疾病负担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化的加剧与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院前筛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

各种院前筛查的方式很多,从最简单的听诊触诊肉眼观察,血液与分泌物化验,到影像学(包括超声和各种内镜)检查,再到细胞学筛查、体外诊断试剂盒子与基因筛查等,方法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敏感度与特异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影像学的方法中,X光(现代主要是数字X光,即DXR)和超声作为两种低成本且广泛部署的影像模态,在很多疾病的筛查中发挥作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一直是一种院内大型成像设备,其配置由卫健委通过向医疗机构颁发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来进行管控。2018年32排及以下CT的配置证被取消,各种进口与国产中低端CT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再加上医疗投入的增加与低剂量CT(LDCT)技术的成熟,大量中低端CT设备进入社康中心、乡镇卫生院与民营体检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在院前筛查中展露头角。

与二维投影为原理的DXR相比,CT的断层成像有着更好的三维空间分辨率,对微小病变检测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DXR,所以现在除了乳腺钼靶筛查外,CT已经在国内的肺部感染、肺炎、结节的筛查上逐步取代DXR,特别是低剂量CT应用于肺结节筛查在近5年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医疗部门尚未具有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能力,同时核酸检测也存在着敏感度低假阴性率高的问题,CT筛查凭借着快速成像与高敏感度的特点,在一些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省市成为检出新冠肺炎疑似病人的重要手段。超声很早就被应用于院前疾病筛查,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超声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的步伐很快,笔记本式超声,便携式平板超声,乃至直接连接手机的掌上超声陆续上市,推动超声设备的进一步下沉。从社康中心/乡镇卫生院到村卫生室,从民营体检中心到个体诊所,乃至社区巡诊和居家自检,都是超声检查可以应用的不同平台与场景。

 1/15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