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的急救语音识别可解放医生双手,在争分夺秒的救治场景中高效填写病历,并避免事后补写病历时,因记不清患者情况导致的填写错误。实现方式可包括便携式麦克(实现一键语音录入,嘈杂环境主动降噪,精准采集环境语音生成高质量语音数据)、随车医生信息化平台(用于收集、转发语音数据,并将云端反馈的结构化病历数据进行格式化显示)、以及云端语音识别及结构化(基于定制化语音识别与转写技术,实现急救专业语音精准识别,基于急救定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关键信息提取与内容结构化)。并基于统计学原理构建的语言模型,对辨音识字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提升了医生在填写急救病历时输入的准确率,实现急救病历大数据与AI技术的结合应用。
基于急救过程关键节点时间数据、结构化急救病历数据、患者生命体征动态数据、 患者预后数据等,按照区域、季节、时间、人群等特征分类,对各类突发病症进行大数据分析,针对急救救治流程、出诊效率监管、具体处置方法等内容进行优化,实现急救全场景的质控管理。通过运营数据不断优化急救体系,对急救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科学指导,最终提高救治成功率,大幅改善患者预后,并提升整体指控管理能力。
5)基于5G的院前院内数据互通。 对于急救等院外移动场景,医疗数据传输需依赖于5G等无线通信技术,5G网络可保障车辆在城市内行驶过程中的业务连续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基于5G网络优势使用5G医疗网关连接医疗设备入网时,专享基站分配的专用带宽资源进行网络QoS保障。同时,可直接将医疗大数据平台部署在边缘云节点,提高响应效率,为应急救援节省时间。
基于5G的急救可视化系统包括车辆信息、数字化电子地图、医疗设备数据传输、医疗设备数据回顾等模块,能够实现急救车路径规划、视音频实时传输和院前院内信息传输的融合,为急救中心、医院打造一站式工作平台。以患者病历数据为核心实现了院前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心电图数据、超声诊断数据、呼吸机数据、急救病历数据、诊断结论、急救处理、急救视频数据的全面整合,并支持多点数据共享。应用整合层面,以PC端一站式平台理念实现了所有子系统的统一入口,并可以根据不同角色灵活定制管理工作流程。
5G智慧急救系统网络性能需求
5G院前智慧急救系统解决方案 。 为满足各种场景的急救需要,最大程度地节省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急重症患者的生还可能,需要充分结合5G的高带宽、低时延、超可靠优势,基于5G智慧急救信息系统实现对传统院前急救车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
急救车作为硬件设备载体,需搭载除颤仪,心电图机、车载或转运监护仪、便携式超声、转运呼吸机等急救必备配套设备。除此以外,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便携式生化分析仪 、便携式血常规分析仪、全自动输液泵、车载急救箱、锥颅手术包等便携式设备也可在有条件时配备。同时,为保障急救车和医院急诊团队开展远程会诊,急救车还搭载信息化采集与传输系统,如远程心电管理系统,以及基于音视频设备的远程会诊系统、车载GPS、车载移动终端、车载服务器、5G智能医疗网关等。
5G智慧急救车升级改造示意图
除此以外,院内还需配备相应的急诊院内中央监护系统,实现病人全流程的数据互联互通。院前急救解决方案所需医疗设备与医疗信息系统技术参数要求如下:
1)除颤仪 。 在急救车这种移动物体与复杂的抢救环境中,需要除颤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同时还具备IP54,AED设备更是可以达到IP55的防护等级,达到防水防尘抗振抗摔的要求。特别是带有监护功能的专业除颤仪,可扩展心电、血压、血氧、呼末CO2、无创起搏等多种功能。在送往医院途中就可以将心电与除颤数据导出至车内移动工作站,再通过5G传输给医院医生进行准备与诊断。除此以外,在医师资源不够充裕的情况下,还可由经过培训的非医师工作人员使用AED进行紧急抢救操作,通过8秒快速电击与低能量智能双相波技术,可以将抢救成功率提到最高,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心电图机与远程心电管理系统 。 心电图机作为院前急救诊断的基本装备,具有对人体无创、操作简单、便携易用、结果直观快速等优点。更是胸痛,卒中病人救援的第一线诊断设备。基于高保真的心电原始波形数据以及心电白金算法的自动分析诊断,可有效缩短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心电图检查及确诊时间。算法依据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F/HRS)公布的相关指南等。此外,为了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远程心电管理系统也为提高胸痛患者救治率做出了长足的贡献。给予胸痛患者最高18导联报告自动诊断分析,协助提供危急值预警,ST-Map,罪犯冠脉识别、性别及儿科特异性心电图分析,并可通过独特的报告序列比较功能,自动评估病情变化,为患者打通入院后的全绿色通道。同时基于标准白金算法的远程心电管理系统还为各级医院间的实现心电远程诊断,提供了临床决策支持与同质化保障。
3)车载监护仪 。 除了具备基本生命体征六参数(心电,呼吸,血氧,脉率,无创血压,体温外,应用于急救场景,车载监护仪还应可以连续监测SpHB,有助于及时发现出血降低死亡率,能降低输血概率,节约输血成本,降低输血的风险;SpCO能准确识别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同时监护仪还可进一步支持模块化设备,如增加CO2监测病人的呼吸状态等。车载监护对待机时间也有进一步要求,使用高容量电池可保证12小时工作时间,满足急救使用。车载监护还要求全息波形存储,方便医生回顾查看急救过程中病人的各个生理参数的波形。为支持互连互通,要求标准HL7格式数据传输,每分钟发送一组测量数据,报警数据可实现实时发送。此外,为便于在院外及院内复杂环境下使用也可配备小巧抗跌落的转运监护仪,转运监护仪应可实现与院内监护仪插拔使用,实现数据无缝衔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等重要信息得到完整记录,让医护人员可全面了解患者的全部信息,助力临床判断。
4)急诊院内中央监护系统通过5G 医疗专用网关,车载多模态数据,可以较低延时,较小丢包率,实时传输至急救中心或者医院急诊科,并可与急诊科中央监护系统对接。急救中心或急诊科配备中央监护系统,同时通过院内网络连接急救患者院内床旁设备,包括监护与呼吸机等多参数信息,可以保存完整的,长达7天的病人测量数据,报警信息,波形等。 急诊科医师可全面了解患者从发病初始至入院后的完整数据链,为全面评估病人病情,分诊至专科以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数据基础。患者数据可跟随患者转床,转科。患者转到哪里,数据跟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