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新加坡模式,不等于给深圳人分房子

2020-09-06 19:01:28 作者: 效仿新加坡模

?

有数据统计,自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共征用土地1200宗,完成了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迁移安居工作。


深圳市南山区大宗集约房地产小区。/图虫创意

?

深圳想要在公共住房中安置下60%的人,土地供给与资金必须得先到位。

?

但就目前来看,据深圳住建局4月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的22.6%,还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40%的下限。

?

与供不应求的居住用地相对应的,是深圳大规模的商业、工业用地,以及一栋栋空置的写字楼。

?

过去十年深圳各类土地成交面积 / 证券时报·数据宝


畸形的土地分配,继续拔高房价。据贝壳研究院数据,即便是在疫情后期的情况下,深圳5月二手住宅市场均价68372元/平,同比涨幅达6.53%。


对比国内其余一线城市,北京是同比下跌4.49%,广州下跌6.38%,上海上涨0.25%,都不如深圳房地产的疯狂上头劲儿。

?

但大量商业、工业用地的另一个角度,是深圳作为高科技城市的身份。《三联生活周刊》分析,“高科技产业对于深圳的重要性远高于房地产业,所以当房地产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深圳市能够第一个做出反应,且有摆脱房地产的底气。”

?

换句话说,深圳或许正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可能摆脱香港模式,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城市。深圳难的,其他城市更难。

?

不同的住房模式,

会影响房子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吗?

?

在一则关于深圳学习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文章底下,有人评论到:

?

“一套中国的房子被附加上的价值太多了:它是不能贬值的不动产,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金奶牛,是大城市落户的依赖,是好学校入学的凭证,是相亲市场准入的资本,是安土重迁的文化传承......”

?

《财经》记者采访了一位研究深圳房地产市场的资深人士,其指出:“深圳的矛盾属于全国性的缩影,大部分人卡在了买不起商品房也住不进公共住房的断层之中。”


对于深漂族来说,高额的房租是个极大的负担,所以不少人都会选择群租。/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这些大多数人,每天面临着的,可不止是房子的问题。

?

前段时间,深圳高级中学南校区将8个小区的入学积分下降10分。10分,不仅能够让居住在这几个小区的适龄儿童无法入学,还能一夜之间使学区房的价值大打折扣。

?

此事之后,网上更传出有“深高南学位风波进展:国土局昨晚进小偷了”的消息。福田管理局亦发通报解释,“有两名某广场业主擅入我局办公室,经初步核查,未有任何资料丢失。”


?

闹剧风波的背后,是与住房问题紧紧捆绑的“入学难”。据报道,被降级的几个小区,一些土地用途正是商业或工业用地,虽可申请学位,但在按积分制计算的情况下明显吃亏。

?

新周刊采访过居住在深圳城中村的几位外来务工人员,租房加上生活开销,已经占去了收入的大头。早几年,他们不敢买房,因为不能让房子背后的巨额贷款“将人生拖累”。如今他们也失去了谈买房的资格,只能被动看着房租年年涨。


深圳城中村街头。/维基


所谓深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

?

2018年的《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带来了一丝改变的可能。

?

意见稿写,计划未来18年提供170万套住房。深圳将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定为1:1:1:2,住房供给主体走向多元化。


德国楼房俯拍。/unsplash

?

多元且有益的住房供给,让不少人联想到二战后的德国,以保障民生、恢复经济为主,发展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

?

在政府鼓励下,私人、企业、合作社、教堂、政府都成为了建房的主体,房源供给多,房价和租金上涨的压力不大,能基本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

这不失为一种推进城中村改革的办法。当然,德国模式也是在市场严格管控,公共福利、教育资源不与房地产挂钩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


密密麻麻的深圳住房。/图虫创意

?

同理,学习新加坡模式,自然也不是在学习如何用钢筋水泥建起一栋栋密密麻麻的组屋。而是需要弄明白如何通过公共住房的供给,疏通教育、养老、交通、休闲娱乐等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

?

否则,在以房地产为经济支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下,我们终无法做到让民生的归民生,市场的归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