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但是,已经拥有七国江山的秦始皇,依然没有满足,不停地巡视天下,寻找新的目标。
征服南方大国楚国之后,秦始皇的目光便投向了更遥远的岭南、番禺、南海……那里是盛产中原自古视为奇珍异宝的南珠、象牙、犀角、雀羽、灵贝的地方。
于是,秦始皇在楚国刚刚平定后,便组织起50万人的军队南征,此后又陆续两次增兵,累计投入岭南的军队和附属杂役人员不下80万!
可惜,没过多久,秦始皇就在巡游中驾崩,天下又陷入了比战国纷争还要惨烈的局面,秦朝不得不将骊山脚下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役人囚徒编做军队,抵挡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军,但效果甚微,大秦帝国最终在刘邦和项羽的联手攻击下土崩瓦解。
两千多年来,很多人都会有疑问:远征岭南的那几十万秦军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北上救援?
现在我们就来假设一下:如果岭南秦军真的北上救援,是不是就能一举平定叛乱,挽救大秦帝国呢?
首先,咱来看看当时的岭南秦军在做什么。
据《淮南子》记载,
“秦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可见,这50万大军并非一个集群,而是一开始就分成了5路大军,兵力分散开了。
先秦时期的华南地区,很多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的蒙昧状态,尤其秦军所要征服的首要之敌——百越,更是一个“披发纹身、猎头轻死”的蛮勇剽悍的狩猎民族,他们就像丛林里的魔鬼一样神出鬼没,随时随地给秦军以突然袭击,让根本不适应原始丛林山地作战的秦军焦头烂额。
再加上恶劣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秦军像世界上所有在(亚)热带丛林作战的军队一样,陷入了瘟病流行、非战斗减员远甚战亡的困境。所以,最初的50万大军早就损失过半,秦朝不得不多次增兵。
所以,他们已经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自身难保,即使得到了回援的命令,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如果这些秦军上下一心,这些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北方!
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各自的利益,已经征战了几百年,仅仅秦国的“战功薄”有明确记载的,就“斩首百万”,更何况其他六国各自的“辉煌”记录?
秦国统一天下后,人口统计才1000多万,这一本本浸染无数百姓鲜血的“战功薄”,充分诠释了战国时代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的野蛮的战争惨状!
老百姓早就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战争,所以当刚刚安稳没有几年的国内再度陷入战乱的噩耗传到岭南将士的耳中时,可想而知他们内心的悲愤和绝望!恐怕很多人都会萌生宁愿亡在异乡林野,也不愿再见到故乡片片废墟的念头,因此也不难理解岭南秦军统帅赵佗会做出割据自守的主张。
身为旧时赵国贵胄的赵佗,听到国内大乱的消息后,立即命令“封关绝隘、据险防守”,同时决心“和辑百越、再造华夏”,建立了华南第一个政权——南越国。其实,这也代表了几十万秦军大多数人的心声。
当然,也有不少人会说:中国人都是极其怀乡重土的,几十万人不可能没有人不想回归故乡,拯救祖国的危难,如果这些人真的及时回援,历史又将如何改写呢?
的确,几十万秦军也都会想念故乡亲人,也存在他们回师中原的可能,那么是否就能平定叛乱,拯救大秦江山呢?恐怕未必。
很多人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这几十万秦军如果回师,一定会加入秦朝的军队,帮助秦朝评定叛乱,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所谓“秦军”,不过是由秦国“本军”外加六国被征服的子弟,以及大量囚徒、赘夫、贾人组成的“乌合之众”,如果秦朝政权尚在,他们还能聚集在统一的“秦军”大旗下,而一旦秦朝政权覆灭,六国复叛,他们基本上都会依照自己的原籍,归属到不同的阵营中。
这就相当于,又给这场熊熊大火增添了无尽的薪柴一样,只会让大火越烧越旺。
当然,在这几十万秦军中,也有不少是秦国本土的武士,他们的确会无比忠诚地投入到“救国”战争中,但问题是,这样的秦国武士到底有多少呢?更关键的是,他们是否还能团结在一起?
秦国本来人口就稀少,加上长期的战争,损失极大,而且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要在六国建立有效的统治,势必会任用大量的秦人,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多的秦人就更加“稀释”了。
所以,虽然秦国武士的总数还有不少,但都被分散在充斥着大量六国子弟的“秦军”中充当各级军官,他们势必会被分散、架空,等到秦末大乱时,各地起义军首先要干掉的,就是这些秦国的军官。
就连赵佗,也在南越杀过不少秦国官吏,考古专家曾经统计过两广地区的南越国古墓,发现大量古墓都是依照楚国墓葬风俗修建的,连一座秦国风格的古墓都没有,这就充分说明,这几十万“秦军”其实大多数都是楚国子弟,那些只占少数的秦国人,如果不服从他们的管理,只有被杀一条路。
所以,岭南的这几十万“秦军”虽然看起来实力庞大,但实际上跟秦朝的统治者根本就不是一条心,不能指望他们北上救援。即使他们真的北上了,也不会跟秦朝统治者站在一起,只会更加快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