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诸葛亮的五个未解之谜

2020-07-26 10:04:06 作者: 揭密诸葛亮的

如果是三顾茅庐,那么,它就是诸葛亮与徐庶合演的双簧,但诸葛亮不肯"廉价出售",须抬高身份以便于才尽其用。徐庶投奔刘备后,得到刘备的器重,进而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当然是得到诸葛亮同意之后才推荐的。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未选中刘备,作为好友的徐庶,断不能造次。在徐庶他们的文化圈子中,还有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何以独独推荐诸葛亮而不推荐其他人?当然是他们当时不肯投奔刘备的缘故。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答道:"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投奔刘备,客观上是在为诸葛亮投石问路。既然诸葛亮已经选中了刘备,当然要同徐庶谈及相见的形式,只有诸葛亮不肯沿街叫卖时,徐庶才能传递出"可就见,不可屈致"的信息。显然,这是在抬高价码。"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当诸葛亮决定投靠刘备时,其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并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而前两次的未曾出来相见,就有了矫揉造作的嫌疑,显然是在抬高价码。然而他又谨遵了"事不过三"的古训,所以在刘备第三次相顾时揭开门帘子走了出来。刘备是否看出了双簧的把戏,我们已无法得知。但是,刘备获得了礼贤下士的美名。刚一见面,诸葛亮就和盘托出了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他把天下形势剖析得那样透彻,把刘备的因应策略和将来的发展宏图都作了精当的规划。这当然不是即兴之谈,而是作了充分准备的结果。诸葛亮要取得刘备的充分信任,就必须一炮打响,让买家知道物有所值。

是隐迹山林还是以退为进

应该说,"躬耕陇亩"是诸葛亮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顺应。之所以选择隆中过起似隐非隐的生活,除了他在《隆中对》中分析荆州地区的经济军事优势外,在当时,荆州还有三个优势。第一,它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东汉时江南共分为四州,即交州(今两广地区)、荆州、益州和扬州(北半部在长江以北)。交州还十分荒蛮;扬州南部刚刚开发;益州虽开发较早,但隔山阻水,十分封闭;只有荆州当得起中心的责任。第二,由于交通便利和商业交往的频繁,荆州的信息量远大于其他地区,身处荆州首府襄阳,最容易把握全国政治、军事变化的脉搏。第三,在军阀混战中,幽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凉州、冀州、豫州等九州都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荆州是少有的几个未曾波及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成为士人逃难的天堂和全国人才的荟萃之地,这也使得荆州更在政治文化上领先于全国。诸葛亮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小就胸怀抱负,叔父去世后,荆州就成为他避难的首选之地,这从他同密友孟公威的谈话中即能找到印证。当孟公威准备回汝南故乡的时候,诸葛亮认为离开荆州太可惜了,所以劝阻道:"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里所说的中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指华夏的腹心地区,翻译成白话文则是: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的社会精英,正是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风水宝地,我们应该与他们广泛接触和交流,何必要回故乡呢!听听,诸葛亮对荆州是多么热恋!

躬耕之地不选在其他地方而选在岘山东麓的隆中,诸葛亮此举可谓独具匠心。这里距襄阳仅二十几华里,步行一个时辰就可到达,既可躲开都市的嘈杂浮华,能安心读书和思虑问题,又没有脱离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有充分的机会同上流社会的朋友们促膝交流,能及时把握天下形势的变化,为将来的出山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既具有了隐士身份,却又不会被当地名流们忘记,饱学之士的朦胧美对政治家更具诱惑魅力。而且,刘表是妻子黄氏的姨夫,只是因为刘表胸无大志,不可能在动乱中成就事业,所以诸葛亮没有利用裙带关系在荆州谋取一官半职。无意中,这又抬高了他的身价。在军阀混战时,诸葛亮绝不肯做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庸碌之辈,而是很想出仕。他在与朋友们长谈的时候,做官是当然的内容之一。他曾对石韬、徐庶、孟公威三人说:"卿等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石韬他们反问诸葛亮才具可担当什么职务时,他只是笑而不答。但是他并不隐瞒良好的自我感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全才。只是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认同,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人相信。罗贯中并没有消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条自相矛盾的史料,只能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留下不能自圆其说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