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强盛时期,1张大学文凭含金量有多高,看看留学热潮便知道

2020-07-26 11:07:50 作者: 唐朝强盛时期

番邦派遣的宿卫学生不仅身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名额进出的数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要通过鸿胪寺的经费预算,唐敬宗宝历元年,新罗国王金彦升上书唐朝,说太学生崔利贞等4人已经达到学业年限,请求唐朝遣送他们回国,另外打算在派遣金允夫等12人前往学习,特请朝廷批准鸿胪寺给予学费资助。

宿卫宾贡的意义

根据《东史纲目》中提到过,宿卫学生的学习通常是10年期限,甚至更久。他们不是简单地学历镀金,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到唐王朝的文化和习俗中,自觉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的洗礼。由此,诞生出一大批学富五车、功成名就的学生。

① 对宿卫学生自身的意义

据有限的史料统计。至唐末,通过学习获得进士及第多达58人。他们由一个文明未开化的番邦臣民,一跃成为唐朝的科举进士,不但精通盛唐时期的汉文化,而且可以与唐朝诸多文豪谈经论道。得到许多唐朝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比如裴说赋诗《赠宾贡》写道“惟君怀至业,万里信悠悠,路向东溟出,枝来北阙求,家无一夜梦,帆挂隔年秋。鬓发争禁得,孤舟往复愁”。

更为重要的是,宿卫学生通过唐朝宾贡制度获得进士身份归国后,会得到本国的认可,朝廷将直接授予相应的官职。

② 对历史的意义

这些通过宿卫登科及第的交流生,他们自身认可并接受中原儒家文化。学成归国后,由原先的储备干部直接变成本国朝廷的核心成员,他们行为处事以儒家为标准,辅佐国主推行治国理政策略的时候,必然首推儒家思想,对番邦诸国的制度完善和顶层设计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时之间,儒家思想遍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这对于中原儒家思想的传播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宿卫宾贡制度,是唐朝时期特有的历史标识,更彰显出华夏汉文化极富灿烂辉煌的一面。那些参与宿卫宾贡的学生,不远万里之遥,背负深沉的使命和对汉文化的无比崇敬,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求学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