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曾消停的“老流氓”
我们在调侃刘邦的时候,说刘邦真是一个人生大赢家,耍流氓也能耍成一代帝王。但事实上,刘邦这一辈子还真过得不省心,甚至过得很憋屈。所以,我们今天,在羡慕一个人身上成功的光环的同时,一定也要认真地思考他所承受的痛苦和代价,这样才能不失公允地去看待问题。
每一个“厚颜无耻”的人背后都是身不由己
刘邦年轻的时候因为一事无成、游手好闲而备受身边人的白眼和讽刺,就连他爹刘老太公都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了;他嫂子甚至多次故意让他揭开锅盖只能看到锅底;可想而知,旁人看待他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目光?我们不能因为刘邦最后当了皇帝,老百姓都自觉地把各种神话的标签往他身上贴,就误以为刘邦在他的家乡是多么受欢迎。舆论的方向和标准在老百姓中间一直是双标的,是两边倒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奢望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会得到人们真正的尊重。
等到他被迫起事的时候,已经是近50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名符其实的高龄了。从起兵反秦到一统天下这五年时间,刘邦是败多胜少,到处逃跑、到处装孙子,很多次都差一点被项羽逼上绝路。偶尔想自己放飞一下自我,也基本上被他的人生导师张良等人给阻止了。明明当了老大,却经常被韩信、英布这些能征善战的诸侯们以各种理由要挟。
等到彻底打败了项羽,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了。但是不得不装模作样地开历史的倒车,大搞分封制,广封异姓王。定都洛阳后,正准备安心地过几天安稳日子,却被一个叫娄敬的人告诉他,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迁都到长安。
刘邦的心腹大患异姓王开始冒头了
等忙完这一茬,刘邦曾经引为心腹大患的异姓王有开始冒头了,于是,刘邦有开始他长达八年的平乱之旅。可以说,刘邦这一辈子几乎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他时时刻刻都战斗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人说,西汉的政治格局是吕雉给奠定基础的,其实吕雉也只是接过了刘邦的接力棒,真正的奠基人还是应该是刘邦。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讨论,就是刘邦到底有没有屠杀功臣?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反都是对的,事实上,那些异姓王基本上都在刘邦手里瓦解了,但他们的死要么不是直接死在刘邦手里,要么是他们自己在刘邦动手之前就先跳出来了。事实上,讨论一个封建帝王应不应该杀功臣这个问题,是没有太多的意义的,因为这和一个帝王自身的政治理想和诉求是相关的。比如刘邦,他的终极政治理想是像他的偶像秦始皇那样建立一个高度统一的集权国家,那些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注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纵观西汉前期的历史主线,基本上就是:统一——被迫分封——灭异姓王——缓一缓——灭军功集团和削藩——真正地统一,然后才能集中火力对抗外族。
这是刘邦的终极目标
就在刘邦迁都长安后,当时七大异姓王中,有一个叫臧荼的人率先跳出来了。这个臧荼在刘邦分封的时候,被封为了燕王。熟悉楚汉相争的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臧荼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并没有出什么力,他为什么能被封为七个异姓王之一呢?
因为臧荼一直是项羽那条战线上的,而且身处燕地,山高皇帝远,打他还特别费劲,而且容易打草惊蛇,引起其他异姓王的恐慌和忧虑。所以,在项羽自刎以后,臧荼表示不闹事,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地封他一个王,相当于颁发了一个安慰奖。
臧荼这个燕王,在当时的异姓王中,实力算得上是倒数的(除了英布岳父那个衡山王)。但是,为什么这个实力不行的燕王,脾气却这么大呢?第一个跳出来当出头鸟呢?
臧荼造反的背后寓意丰富
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藏荼造反。此时,距离汉高祖刘邦登基继皇帝位仅仅过去了五个月。
这里面有很多信息是耐人寻味的。为什么在那个硝烟弥漫,各路诸侯都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臧荼选择了坐山观虎斗。而现在刘邦名义上一统天下,排面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时候,他又主动跳出来造反?这不是典型的“贱骨头找打”吗?或者直接说“找死”吗?
这其中的逻辑让人费解,也有人认为臧荼就是一个脑袋短路的人,不识时务。但是,真实的臧荼并非如此,他非常识时务,最开始被项羽分封到燕地时,他是项羽的铁杆小迷弟;后来韩信不可思议地灭了魏赵两国后,臧荼又变身乖宝宝,按照李左车给韩信提的战略设想,老老实实投降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臧荼原来是倾向于项羽的,现在刘邦一统天下了,他怕刘邦秋后算账,所以内心恐慌了,于是决定狗急跳墙。这种看法,我认为也不靠谱。虽然刘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正大一统。但是刘邦当时并没有高举屠刀,甚至连他的一生之敌项羽的葬礼都是他亲自主持的,而且还把项家的主要人物都封了侯。就连项羽手下曾经的大将,除了一个钟离昧,刘邦也基本上是表现得“有容乃大”。
刘邦又得踏上征程了
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史料中去抽丝剥茧了。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