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归附曹操,始展骏足。
建安十三年,曹操取得荆州,刘表旧臣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他的属下。曹操之前一直听说过王粲的名声,于是将其找来叙谈,却见王粲生得形体短小、其貌不扬,内心稍有不悦。过了半晌,曹操问道:“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校练名理,然则绝唱高踪,所务殊俗,能知天下之俊杰乎?”意思是你光知道做学问,那只能去考研,没个屁用,你在学习之余关心时事吗?你觉得谁称得上天下豪杰?
王粲笑道:“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
曹操不悦,道:“既云豪杰,何以殉颠?”
王粲道:“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文王。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可刘表却不善于对他们控名责实的加以区分,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没有一个人乐意辅佐他的子嗣。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让当地的淑质英才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霸中原。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弸中彪外之人,摒斥那些华而不实、徒有其形的斯文败类,最终使得天下归心,文武效死,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袁绍、刘表虽然是世人眼中的枭雄,却不自量力的要跟夏禹、成汤、周武之才争强,死了不也应该吗?”(4)
王粲这招欲扬先抑玩得不错,无形之中把曹操的位置架在了“豪杰”之上,俨然一代帝王之尊。同时,他还语含机锋,指出曹操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全在于“唯才是举”、“重实轻虚”,既然如此,今天也就完全没必要对我王粲以貌取人,而该看看我的本领到底如何。
于是,曹操封王粲为军师祭酒,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魏国既建,王粲官拜侍中。此前,王粲一直在失意愁苦中度日,他所作《七哀诗》可以为证:“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自从来到曹操幕府工作后,王粲却如拨乌云见青天,命运有了实质性改变。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里,他连升数级,锋芒俨然盖过了当年拟檄骂曹的陈琳。古语说:“振鹭虽材,非六翮无以翔四海;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王粲遇见曹氏父子,算是“美玉配良贾”,他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激发和调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时旧仪废驰,兴造制度,粲恒典之”。也就是说,此后的王粲除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谋议作用外,还倾注全力为曹魏新兴政权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制订了各项法律和法规,这实际上是为魏国的建立规划蓝图,奠定基础。秦朝有李斯定制,汉朝有萧何制律,魏国则主要靠王粲、吴质、陈群等人“兴制度”,作礼乐。
其四,讳疾忌医,英年早逝。
王粲青年时期善交天下豪杰,三山五岳、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他的朋友。有一次,有几位出语不俗的名士来拜访他,其中就有张仲景。大家聊得十分投机,于是每隔三五日便一起高谈阔论。一来二去,张仲景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王粲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于是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
王粲说:“您真是可笑,单凭看了我几眼,还没诊脉,就知道我有大病吗?”
张仲景道:“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王粲说不过他,不再争辩。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