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服为什么改成军服?
战争造成伤亡,以克敌制胜为最终目的,铠甲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保护自己,减少战斗中的伤亡。为什么到清末,武器的火力增加,杀伤性更大,却丢弃了传统的铠甲,由北洋新军开始改穿没有什么防护功能的军服(不再装配铠甲)?
清军新军情报人员执行任务
第一,铠甲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确有保护功能,但是全套铠甲分量太重,不利于长途奔袭,不利于近距离肉搏。在铠甲发展史上,一直在寻找防护效果佳,分量轻的铠甲,出现了锁子甲、绵甲、绢甲、纸甲,但是这些材质的铠甲,仍然有其局限性。
第二,随着火器的出现,传统铠甲出现颓败之势在所难免,明代铠甲已经呈现衰落趋势,到了清代延续了这一状况。随着枪炮火力的增加,铠甲用来抵御,效果已经减退。
第三,新兵种的出现,新式战争,着重于兵种的协调,以及战术的使用。需要在军服上体现款式的舒适性、灵活性,兵种与等级的差别,方便指挥,排兵布阵。传统铠甲已经不适应,新军服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北洋新军《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中就有“军服制略”一项,对清朝军队原有军服进行改革。具体有五点:新军军服“窄小适体,灵便适宜”;便于“敌人远视,官兵莫分,军队相逢,尊卑各判”;军服服色“视线愈远,愈不能真,”“使(敌)人不能远望瞄击”;军帽“前檐稍宽,取蔽风日,以便瞄准命中”;“肩头列号,自官长以至兵目,各按等级次弟,分设记号,务使截然不紊”。
黄强老师著作《黄沙百战穿金甲》
军服的大概念包含戎装,但是随着科技与军制发展,铠甲裹身的保护已经失去意义,戎装变身军服是为了适应行动快捷、穿着便利、方便识别、利于指挥的需要,因此铠甲退出战争舞台是必然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民仆